長照人手缺很大「3觀念」扭轉長照服務:應降低長輩失能率!

有的老人家自己生活慣了,一輛電動車一支輔具,照樣到處走透透。 圖/記者蔡維斌攝影

3個觀念扭轉長照服務 不能只聚焦照顧人力

「假如只聚焦照顧要提供足夠的人力的話,人力絕對趕不上需求。」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塗心寧踏入長照服務產業將近三十年,參與了整個產業的變化,她認爲要解照顧人力荒這題,關鍵不是找到夠多的人投入, 而是社會要重新調整對長照的期待。她有三點建議:

第一,長照辦得好不好的指標,應該從「提高涵蓋率」(服務使用人數/需求推估人數),挪移到「降低失能率」,至少維持失能率,失能的人減少了,照顧需求就會下降。

她建議,日照要打開大門,爲更多長者復能。現在家屬送來只是買時間託顧,但理想的日照是,針對每個長輩的失能狀況訂定復能計劃,提升其生活自立能力。

塗心寧舉例,她所屬的長照單位在新莊的日照,有爺爺坐着輪椅進來,半年後自己走路回家。在中和的據點,六個失能長者在幾個月的積極復能後,失能等級由四級降到二級。

第二,解構照顧服務,依服務的難度將照服員再分級。

塗心寧強調,每個服務項目需要的專業深度不同,她建議先解構「照顧服務」,譬如居家服務中,使用比較多的是「協助沐浴」跟「陪同外出」,目前都是由上完至少九十小時課程的照顧服務員來做,或許未來陪同外出服務員資格可以放寬,例如上過四十小時相關課程即可。將服務內容區分等級,讓更多人可以投入照顧服務。

第三,善用輔具,達成在家自立生活的可能性。

塗心寧指出,臺灣是輔具大國,但很可惜輔具輸出的多、本土運用的少,善用輔具,對於減緩照顧人力荒也有很大幫助。

例如照服員常在服務時因移轉位受傷,中高齡照服員受傷後很難繼續工作,居家或機構若有移轉位工具,是保護照服員免於工作傷害、永續工作的方法之一。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