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3.0強化醫療銜接 整合物理、職能治療助復能
長照3.0明年上路,將強化醫療長照整合,並建構10分鐘照顧圈,強化社區照顧服務。(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長照3.0明年上路,衛福部次長呂建德昨日(11)指出,將強化醫療長照整合,整合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地區醫院轉型,納入醫療銜接長照的「復能」階段,同時在社區照顧服務部分,建構10分鐘照顧圈,讓民衆就近取得長照資源。
呂建德以中風患者舉例,中風黃金期約半年,又分爲急性、亞急性、慢性、復原等不同階段,患者在醫院待28天后必須出院,但返家後可能狀況不穩定,家屬平時要上班,可能也難以請假照顧,此時就可以透過「中介機構」,給予復健和復能協助,讓患者出院返家前先「緩衝一下」。
呂建德說明,患者出院後,可以先在轉型過的地區醫院復健,或由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定點服務,強化復能,如嘴斜後咀嚼訓練,協助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可以教育家庭照顧者,後續返家後如何照顧。
呂建德表示,物理治療師一直都沒有被排除在長照之外,如今長照3.0強調「積極復能」概念,希望更強化此塊資源,給予更多投入。並透過住院急性後期照顧(PAC)銜接復能服務,出院前擬定照顧計劃,讓患者出院後「負1天」內無縫接軌返家,讓醫療與長照順利結合。
日間照顧中心作爲社區照顧的重要據點,多數服務以基本身體照顧、高重複性活動爲主,與長輩原本生活經驗脫節。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張玲慧表示,職能治療師在日照中心,除了設計與帶領符合長輩能力活動,更重要的是讓長輩從被動受照顧者,轉爲主動參與者,與生活建立連結。
張玲慧說,職能治療師引導團隊從長輩生活經驗、社區資源出發,重新設計日照日常,活動不只是重複運動或手作,更強調貼近生命經驗,把「生活」放回照顧中,也就是「復能」精神,能讓長輩更願意參與活動,也有效延緩失能發生、惡化。
臺大職能治療學系教授毛慧芬分享,日本已將日照中心分爲「一般型」與「復能型」,後者聘有職能治療師,強調功能恢復。臺灣也朝此方向努力,越來越多日照導入專業復能照護,期待未來每個社區,都能打造屬於自己的「十分鐘照護圈」,讓照顧不只是照顧,而是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