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辛店碉堡水塔成居民頭頂隱患

水泥脫落後,水箱底部鋼筋裸露 鑄鐵管件上的文字“昭和十三年” 長辛店水塔與民房相鄰

隨着城市供水設施不斷改善,分佈在北京城鄉各處的水塔已逐漸淡出百姓生活,成爲很常見卻又容易被忽視的工業遺蹟。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位於豐臺區長辛店火車站西側的一座老水塔已停用多年,因產權關係不明缺乏維護,其沉重堅硬的水泥牆皮時有墜落,成爲懸在附近居民頭頂上的安全隱患。對此,該水塔所在社區的工作人員表示,將把相關問題向上級部門彙報。

北青報記者在走訪中還發現,這座水塔內部的鑄鐵管件上有“昭和十三年”字樣,表明其很可能建於抗戰時期。對此,文物專家表示,當前正在進行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長辛店水塔若符合條件,可將其認定爲文物並加以保護,這有助於排除建築上的安全隱患,同時豐富北京地區的文物遺存。

發現

產權不明年久失修老水塔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花園南里61號院,位於豐臺區長辛店街道陳莊社區,不同於附近其他平房院落,該院內矗立着一座圓柱狀水塔,雖已停用多年,但仍是長辛店的地標建築之一。家住花園南里61號院的謝振奎反映,從五年前開始,每逢大風天氣,塔頂水箱外部便容易出現水泥脫落,大大小小的水泥塊徑直落入院內,所幸還未傷到人。爲解決懸在頭頂上的隱患,謝振奎聯繫過街道、社區等單位,但最後既找不到水塔的產權單位,更無人來維修。

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水塔從上至下由水箱、支座和基礎三部分組成,形似一隻大手電筒,目測水箱距地面超過10米,水泥脫落點主要集中在水箱的北下沿處,導致建築內部的鋼筋裸露。“冬天經常刮北風,所以水泥脫落集中在水箱北邊一側。”謝振奎邊說邊撿起一枚手掌大的水泥塊,同時指着地面一塊碎裂的瓷磚說,“這就是讓它給砸的。”北青報記者發現,這塊水泥疙瘩頗有分量且邊沿鋒利,若砸中人後果不堪設想。

水塔的產權到底歸屬於哪家單位?對此,當地居民及相關部門也未能給出統一答案。有人說它歸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供電段管,也有人表示它屬於北京市自來水集團長辛店分公司。北青報記者先後致電這兩家單位,雙方均表示在各自的設備臺賬上並無長辛店火車站西側水塔。

隨後,北青報記者致電長辛店水塔所在的陳莊社區,一名男工作人員表示,長辛店水塔所在的平房區多爲鐵路單位的職工宿舍,“曾聽當地老人講,這座水塔是由日本人修建,後來長辛店引入市政自來水,水塔隨之停用。”該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也不能確定這座水塔的產權單位,但會將其存在的安全隱患向街道辦事處彙報。

既是水塔又像碉堡鐵管上鑄有“昭和十三年”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建在長辛店火車站西側的這座老水塔與常見水塔不同,它遠看是座水塔,近觀又像是一座碉堡——在水塔支座上的大門周圍,水平分佈有5個觀察孔,其外部爲正方形,向內逐漸收窄,內部裝有平推式鐵窗和木製窗臺,具有較強的防禦功能。鐵路文化學者、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王嵬判斷,觀察孔形似碉堡上的射擊孔,內部窗臺有可能是槍臺,需要觀察周圍情況時可將鐵窗打開、並架設機槍。

北青報記者跟隨王嵬實地踏勘發現,水塔的出入口設有兩道對開大門,外門由鋼板和角鐵焊接而成,看上去十分牢固,裡側爲一道木門,步入水塔後光線變得昏暗,支座底部堆放的雜物滿是塵土,還有一臺鑄鐵鍋爐,四根筆直的鋼管直通塔頂的水箱。順籠梯向上攀爬,可到達水箱下方一處由鋼架和木板搭建的平臺。水箱中央有一垂直孔道,沿籠梯繼續攀爬可至塔頂門房,屋內有一水箱頂蓋,掀開鐵蓋能看到水箱內部乾涸,證明水塔確已停用。

經過反覆在水塔內壁和管件上探索,王嵬在一處鑄鐵管件上發現一列隨管件鑄造而成的文字“昭和十三年”,字上方依次爲“圓形標識”、數字“150”和“*”形標識。王嵬解釋,“昭和”是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在位時使用的年號,“昭和十三年”即1938年。“種種跡象表明,這座水塔有可能是抗戰時期建造,爲長辛店火車站及周邊區域供水。”王嵬說。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水塔西側有一條以“自來水”命名的衚衕。據《北京市豐臺區地名志》記載,這條衚衕因在1937年首先用上自來水,故名自來水衚衕以示紀念。但這條衚衕的命名與水塔是否存在關聯,還有待進一步查證。

水塔已經停用多年抗戰時期周邊曾建水源地

長辛店水塔是在什麼時候停用的?據居民謝振奎回憶,他於1964年搬到現址居住時,水塔就已經存在。當時每到冬季,爲防止水塔管件凍住,會有工人進塔內燒鍋爐,但隨着水塔停用便再無人維護,水塔也逐漸成爲附近孩子的“遊樂場”,經常有小孩在其中攀爬嬉戲。“算下來這座水塔已停用50多年了,避雷針等設施也已損壞。”謝振奎告訴北青報記者,今年還有影視劇組找到這裡拍攝,“有工人爬到水塔頂上去布光”。

北青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爲保證水塔在寒冷季節正常使用,上世紀50年代曾採用火爐取暖的方案,但因運營費用較高,自60年代以來已逐步被淘汰。對於水塔停用的具體原因,謝振奎並不清楚,北青報記者也未找到確切記載。但據多名當地居民分析,這或與停用自備井、長辛店建自來水廠有關。

關於當地居民提到的自來水廠,北青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1937年至1948年,長辛店爲宛平縣政府所在地,在抗戰時期,日本人接管了長辛店火車站以及周邊的二七廠等單位,並在長辛店周邊開發水源地。據《北京自來水發展史》一書記載,上世紀50年代初,北京市人民政府爲解決長辛店地區集中供水,於1953年1月、1954年1月分別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部管轄的杜家坎水源地、北京鐵路局管轄的東河水源地劃歸北京市自來水公司(現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管理,這兩處水源地均建於抗戰時期。北京市自來水公司接管兩處供水設施後,於1954年組建長辛店水廠。

追訪

同類型水塔北京共有五座

長辛店水塔在形制上並非“孤本”,該造型的水塔在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多有遺存。據王嵬介紹,他在北京、保定、廊坊、滄州、唐山、棗莊、膠州、新鄉、卓資山、湯山城、呼和浩特等地的火車站附近,已發現同形制水塔20餘座,多數已經停用,有的後來被拆除。“這些水塔的造型非常相似,而且支座周圍均分佈射擊孔,極有可能出自同一張設計圖紙。”王嵬分析說。

值得一提的是,與長辛店水塔同形制的水塔,有的已被公佈爲不可移動文物。王嵬介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的集寧火車站南站水塔,是日本侵略者在1940年修建的,停用後未被拆除。2015年8月,集寧區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爲內蒙古自治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這類水塔在北京地區現存已知有五座。除在長辛店外,在豐臺火車站附近、琉璃河火車站附近、南口火車站附近、順義火車站附近,都遺存有形制相同的水塔。”王嵬說。

根據王嵬提供的線索,北青報記者走訪豐臺、房山、昌平、順義四區,分別找到另外四座水塔,其外形與長辛店水塔基本相同,只是由於所處地理環境不同,水塔的高度存在差異。除順義火車站附近水塔被民房包圍無法靠近外,北青報記者在其餘水塔的支座上,均發現了同樣形制的出入口和射擊孔。

走訪中北青報記者發現,在北京地區這五座同類型水塔中,琉璃河火車站附近的水塔仍在使用,爲附近鐵路宿舍的居民供水。這座水塔所處的琉璃河給水所院內,還設有泵房、消毒室、材料庫等建築,水塔內外乾淨整潔,避雷針等設施齊全。在水塔內部的鑄鐵管件上,北青報記者找到了“昭和八年”(即1933年)字樣,這一年份比長辛店水塔鑄件上的年份信息要早5年。

已停用水塔主要有四種現狀

在南水北調引水入京後,北京從2008年後逐漸停止從地下采水,北京人陸續告別自備井,喝上市政管網供水,很多水塔也陸續停用。北青報記者走訪發現,北京及周邊地區停用的水塔主要存在四種現狀:閒置、拆除、保護及再利用。

在這些水塔中,像長辛店水塔這樣閒置的情況較爲普遍——默默矗立在那裡,鮮有人問津,成爲常見卻又容易被忽視的建築物。

此外,還有些水塔已徹底從公衆的視野中消失。今年8月4日,在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內,一座建於1997年的倒錐式水塔在完成歷史使命後被拆除。在通州區北機家屬院內,也曾經有一座擁有53年曆史的水塔,上世紀70年代其主要爲居民供水,隨着供水設施改善,該水塔於2010年停用,多年來因缺乏維護不時出現牆皮脫落,爲保障羣衆出行安全,於2023年7月拆除。

少數水塔在停用後改變了用途。北青報記者走訪發現,在延慶區有一座廢棄水塔,相關單位在2019年爲其全面粉刷裝飾,搖身一變成爲世園會的戶外廣告。在通州區的中圖文創園內,也有一座停用的水塔於2023年被改爲咖啡館。

另有一些水塔因具有文物價值而被保留下來。如“通縣發電廠自來水塔”作爲北京地區早期工業建築的代表性實物,於2001年公佈爲通州區文保單位。京張鐵路建成初期,全線共計築造蒸汽機車水塔11座,但隨着內燃機車取代蒸汽機車,水塔逐漸荒廢甚至被拆除,僅有兩座倖存下來,分別位於下花園車站和康莊車站,這兩座水塔於2018年、2019年先後被官方認定爲不可移動文物。

對話

通過文物認定途徑排除老水塔安全隱患

對話人

北京市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劉衛東

北青報:長辛店水塔關乎居民安全又有一定歷史價值,該如何處理?

劉衛東:像長辛店水塔這樣一座地標性建築,其產權單位、管理使用單位不該是本“糊塗賬”。水塔的結構穩定與否,關係到羣衆的生命安全,當地政府部門應請相關鑑定機構,檢測水塔的結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置,在排除水塔安全隱患的前提下,再開展相關的歷史調查。

北青報:能否根據現有信息爲長辛店水塔斷代?

劉衛東:必須感謝鐵路文化學者王嵬的新發現。在文字記載稀缺的情況下,他在水塔內部發現的文字“昭和十三年”成爲證明水塔身份的重要依據,說明這座水塔的建造、使用和日本人存在密切關係,而1938年恰恰與日軍佔領長辛店的時間段相吻合。考慮到水塔應先有建築、再佈設管線,其建造時間有可能還要早於1938年。

北青報:是否可對長辛店水塔展開文物認定調研?

劉衛東:1949年以後,我國已開展過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現正在進行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建議相關部門借“四普”拾遺補缺,將長辛店水塔這類新發現納入調查範圍。

長辛店不僅是京西南的古鎮,而且具有深厚的工業文化底蘊,水塔作爲一座工業建築遺存,雖然已經停用多年,卻爲研究抗戰時期的城鄉供水,以及長辛店地區的戰略意義,提供了一手的物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但長辛店水塔的產權關係尚不明確,需要鐵路、水務、文物、地方政府等多部門共同參與調研,彙集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從而爲專家進行文物認定提供參考依據。考慮到該形制水塔在昌平、順義、房山也有遺存,文物部門也可以對其開展聯合調查。

北青報:水塔可能由日本人建造,您如何看待這類遺蹟?

劉衛東:就現有的信息來看,長辛店水塔很可能建於抗戰時期,由日本人建造的可能性較大。1937年日軍侵佔北平後,修築了碉堡、飛機堡等軍事設施,分佈在北京的多個區,能留存至今的很多已被官方認定爲不可移動文物,成爲價值獨特的歷史物證。長辛店水塔若能被官方認定爲文物,將有助於建築物的維修養護,進而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同時豐富北京地區的文物多樣性。

本版文並攝/本報記者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