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疔仔」嚴重恐致命 醫5招預防毛囊炎
皮膚科醫師指出,潮溼悶熱的氣候容易引起細菌性毛囊炎,千萬不可不慎。(示意圖/達志影像)
許多人一聽到長「疔仔」就臉色大變,因爲不只會坐立難安,嚴重還可能危及性命。皮膚科醫師陳昱璁近日在臉書粉專PO文分享案例,指出一名患者除了大腿和臀部有許多小顆粒的紅腫之外,在大腿臀部交界處還有一顆小籠包般大小、有濃液的紅腫塊,緊急透過手術引流出大量膿汁,並給予抗生素,總算於2周後順利癒合。對此,陳昱璁特別分享5撇步,預防毛囊炎找上門。
陳昱璁指出,毛囊炎(Folliculitis)最常是由感染、發炎所引起,多半是細菌性毛囊炎,初期是沒有膿皰的紅色突起狀,如果沒有采取治療,有些人會在1周後逐漸復原。如果連同毛囊周圍的組織也感染髮炎,那就是「癤」,俗稱疔仔;而數個癤聚在一起就會形成「癰」,指的是周遭多個毛囊同時發炎結成一大顆,並可能有紅腫、膿液及疼痛,容易因爲輕微的外傷、摩擦而破裂,不加以積極治療,更會併發嚴重的皮膚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
陳昱璁說,癰的外觀是多開口性的膿腫,除了皮膚腫脹、多孔性流膿,還會有周圍的壞死組織產生,而且常見於糖尿病、免疫力功能低下者,若延遲就醫可能會危及性命。所以癰的治療一定要使用口服抗生素及手術,對於不健康的組織都要切開排膿和清創,由於傷口可能會很大,有些人需要再做縫合或進行皮膚移植,對患者而言十分折磨。
陳昱璁表示,細菌性毛囊炎常出現在容易出汗、悶熱或常受衣物摩擦的地方,如頭皮、臉頰、頸部、背部、腋下、大腿或臀部,一般都是採取塗抹或口服抗生素治療,而抗生素治療則必須經過醫師診斷評估,至於面積較大或病況嚴重者就會改靜脈注射抗生素,患部引流出的膿液可以透過細菌培養,調整適合的抗生素治療。
針對容易發生毛囊炎的患者,陳昱璁分享5點建議,首先是常保皮膚清潔,運動後立刻擦乾汗水並清潔身體;其次是減少刮毛,必要時採用正確的除毛方式,勤換除毛刀片;第三,避免使用過度油膩的保養品、髮膠或髮蠟,減少毛孔阻塞;第四,養成規律的作息,少吃刺激性食物;最後是避免用手摳抓毛囊炎或腫脹處。
陳昱璁提醒,臺灣夏季溼熱,若穿着的衣物使皮膚長期悶溼不通風,就很容易引起毛囊炎,切忌自行動手擠破膿皰,以免引起更嚴重的症狀,只有極少數的患者會有菌血症而引發敗血症,造成休克或死亡的可能。因此若出現毛囊炎,且數天後症狀變嚴重,請務必儘快到皮膚科就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