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里長了息肉,上廁所時會有3個提示,別等到中晚期才發現
45歲的姜先生近半個月上廁所時,發現大便表面有淡紅色的血,於是前往醫院就診。
就診時,自述大便成形,每天晨起排便,無腹痛及腹脹,患有糖尿病病史,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血糖控制良好。
門診醫生爲其進行肛門指檢,肛管直腸末端未觸及腫物,指套退出未見染膿及染血;肛門鏡顯示,內痔黏膜光滑,未見出血點;便常規提示,便潛血陽性。
醫生與姜先生溝通後,在麻醉下進行腸鏡檢查,發現距離肛門約10cm處有一亞蒂息肉,約0.3x0.6cm大小,表面血染,其餘腸管未見異常,隨後又進行大便常規檢查,診斷爲直腸息肉,建議腸鏡下切除,經家屬同意後,給予腸鏡下電凝、電切除術,手術過程順利。
醫生提醒,直腸息肉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的總稱,包括腫瘤性贅生物和非腫瘤性贅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變,與癌發生關係密切,後者與癌發生關係較少。如果患者出現便血癥狀後,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檢查,對症治療。
腸道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承擔着消化、吸收和排毒的生理功能。
同時,它對外界刺激十分敏感,暴飲暴食、精神緊張等都會使腸道產生“情緒化”反應,進而影響消化系統,出現腹瀉、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
隨着體檢時腸鏡檢查的普及,“腸息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體檢報告中,據相關研究,超過90%的腸癌是由腸道息肉惡變引起的。
從息肉到癌症,整個過程很漫長,至少需要長達5~10年的時間,如若能在此時及時排查,就能夠大大降低癌變風險。
01、腸道里長了息肉,上廁所時會有3個提示
01便血
便血是腸道息肉的一個典型表現,當腸道息肉在腸道經過大便摩擦可產生出血,患者肉眼可見暗紅色血性液體,也可以顯微鏡下看見大便隱血陽性。
這種出血可能表現爲血液附着在大便表面,呈鮮紅色,也可能與大便混合,使大便呈現暗紅色。
02排便習慣改變
息肉在直腸遠端或結腸體積較大時,可能會影響腸道的正常蠕動和排便功能,導致排便習慣發生改變。
如排便時間不規律、裡急後重等,患者可能會感覺總是有便意,但又排不出多少大便。
還有些患者可能出現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的情況,同時可能伴有黏液便或黏液膿血便。
03大便性狀改變
腸息肉還可能引起大便性狀的改變,如多發性息肉可能引發腸管黏膜慢性炎症,導致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稀水樣便等症狀。
除了上述症狀外,腸息肉患者還可能出現如下症狀:
1. 腹痛:當息肉生長到一定體積時,可能會對腸道壁產生壓力或刺激,引起腹部不適或疼痛。
特別是那些患有炎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且息肉較大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
這種疼痛可能表現爲間斷性發作,也可能在排便時加重,多爲隱痛或鈍痛,有時可能表現爲絞痛,且疼痛位置多位於中腹部或臍周。
2. 息肉脫垂:直腸息肉或結腸息肉有時可能在排便過程中脫出肛門外,形成息肉脫垂,這種情況多見於息肉體積較大且靠近肛門的患者。
雖然息肉通常可自行返回,但頻繁脫垂可能影響生活質量,還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
3. 腸梗阻:當腸息肉較大或數量較多時,可能會堵塞腸道,引起腸梗阻。
腸道梗阻可引起腹痛、腹脹、便秘、嘔吐等症狀,嚴重時患者可能出現停止排氣排便的情況。
02、好好的腸子爲什麼就長了息肉?
1遺傳因素
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表現爲結直腸的多發息肉(患者在青少年時期就可出現大量的結腸息肉)。
2機械性慢性刺激
在胃腸道中長期的食物殘渣、異物等刺激可能導致黏膜增生,進而形成息肉。
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如吸菸、飲酒,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及油炸、醃製食品等,也可能對胃腸道黏膜產生慢性刺激,促進息肉的形成。
3炎症刺激
長期的腸道炎症會增加息肉的發生風險,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炎症性腸病患者,由於腸道黏膜長期受到炎症刺激,容易出現息肉。
腸道感染、寄生蟲等也可能引起腸道炎症,進而導致息肉的產生。
炎症會刺激腸道黏膜細胞增生,並破壞腸道黏膜的正常結構和功能,爲息肉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4缺乏運動
長時間久坐不動,使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延長,增加腸道對有害物質的吸收,從而促進息肉的形成。
5年齡因素
隨着年齡的增長,腸道息肉的發生率也會逐漸增加,可能與腸道黏膜的老化、細胞修復能力下降以及長期積累的環境因素影響有關。
老年人的腸道功能逐漸衰退,腸道黏膜對各種刺激的抵抗力減弱,更容易形成息肉。
建議這幾類人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
在結直腸癌高發的歐美國家,從50歲開始,就推薦所有人每年對自然排出的糞便做隱血檢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結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根治。
03、什麼樣的腸息肉容易癌變?
1. 息肉的部位:位於直腸、乙狀結腸的息肉容易癌變。
2. 年齡:隨年齡增長,特別是60歲以上的患者,息肉癌變的概率逐漸增高。
年齡在40歲以上,如果發生單發性息肉也存在惡變的可能,應予以重視。
3. 息肉大小:息肉大小與癌的發生有一定相關性,直徑大於1cm者惡變較多,特別是直徑大於2cm者惡變率高達27%~64%,且外觀形態呈分葉狀或菜花狀,癌變傾向高。
腸息肉較小,且未見增大的患者可遵醫囑進行觀察,隨時進行相應的檢查,如腸鏡等,無需特殊治療。
4. 息肉類型:如果是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有癌變的可能性,特別是絨毛管狀腺瘤特別容易癌變。
如果患有家族性多發性腺瘤型息肉病10年或以上,並且不做任何干預治療的話,其癌變率可以達到100%。
來源:有來醫生
作者:小藝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