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5G加持 健康照護邁大步

我國高齡人口預估於2025年達總人口20.8%,因應超高齡社會的來臨,政府提出「臺灣運動×科技行動計劃」以及「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劃」,期望透過跨領域整合,將數位科技、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等應用在產業的策略轉型升級。粗估高齡科技帶動健康福祉產業的產值,將於2025年突破3,000億元。

國家政策規劃產業的創新發展由需求角度主動賦能,整合八大部會攜手合作,在晶創計劃的投資之下,期望能帶動大健康領域的智慧服務成爲臺灣的下一座護國神山。

資通訊科技應用於健康醫療照護領域,始於2006年經濟部銀髮族U-Care旗艦計劃,以及2007年衛生署遠距照護試辦計劃。當時正值功能型手機轉換到智慧型手機的年代,2G與3G的通訊技術容許簡單的生理量測數據傳輸,如心跳、呼吸、血壓等,至於心電圖等連續型數據尚無法同步,遠距視訊會診服務處在非常陽春的階段,需要透過ADSL的布建支持。直到2014年4G上線,由於使用者的行動影音體驗得到明顯的改善,開臺僅二年,普及率就超過60%。2019年底全球疫情爆發,大多數的民衆都親身經歷網路支援的就醫、就業、就學、網路購物及線上娛樂的便利。

然而,由於使用網路的設備逐漸增加,IoT及AIoT應用的快速擴展,網路擁塞的情況逐漸成爲困擾。5G的發展,具備更大的頻寬、更快的網速、更大資料量的傳送與更短的延遲時間,雖然可以充分解決4G的問題,不過,由於使用者體驗到的新形態智慧服務仍十分有限,也導致5G在開臺三年後的2023年末,服務滲透率仍未達使用者的30%。

雖然現下無線量測設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市場,但解決方案仍侷限於數據的偵測與傳輸,且除硬體販售之外,缺乏可獲利的服務模式,少部分納入影像處理分析的服務,也並沒有跟上AI發展從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甚至生成式AI的腳步,無法從行爲與情境面展現新的可能性。

多重穿戴裝置收集使用者身體、生理、動作狀態資訊,搭配整合情境訊息的各種移動式/固定式感測器和移動式載具,影像從以往的平面進步到立體的形式,透過具有強大邊緣運算能力的AI晶片,應用於大健康領域個人化量身訂做的智慧服務解決方案,預期將更有效的展現here-and-now的服務能量。過去侷限在室內WiFi支援的物聯網體驗,邁入不被空間阻隔的開放環境中,且不受使用端運算力的限制,使得以多源大數據爲基礎的AI模型,進化到隨身個人化AI模型的應用落地,創造使用者Point-of-care(POC)需求的差異化,進而產出更具賦能價值的建議,從提升治療成果的追求,真正進入降低疾病風險、驅動行爲改變及改善健康生活品質的預防模式,並回應節能、高效、強化資訊安全的時代需求,減少資源的消耗。

5G支援的物聯網,人機協同整合系統,將醫療、照護、安全、節能與效能等需求一併考慮。期待不遠的未來,AI晶片促使依賴雲計算的多種終端,升級成爲可以獨立展現價值的智慧點,進而完成個人化的精準服務提供,刺激需求更上一層樓,協助用戶改善生活及學習,追求系統面整體最佳的即時表現。

運動與健康智慧服務研究所縱向掌握需求導向核心技術與創新服務開發方法、產品化技術發展策略推演,以及企業數位轉型模式模擬及新創推動與募資評估等專長;橫向結合院經營模式創新、行銷、策略、創新人才等研究所的專長,提升全院的綜合能量,服務產業數位轉型,協助跨部會推動並落實政策。期望未來透過公私協力合作,建構社會與科技共榮的生態環境,達成「自主、自立、共融、永續」國家四大發展願景。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運動與健康智慧服務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