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有“糧”方 “中國飯碗”成色足

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2024年10月16日是第44個世界糧食日。在當天舉辦的2024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週主會場活動(以下簡稱活動)中,糧食產業鏈上的生產、收購、儲存、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均交出了喜人的“成績單”。

“我國糧食庫存充裕,遠高於17%至18%的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小麥、稻穀庫存量能夠滿足全國人民一年以上口糧消費需求。”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已基本建立起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糧食儲備體系,糧食儲備數量充足、質量良好、儲存安全,‘大國糧倉’保障能力進一步夯實。”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建橋鄉一穀子種植基地,多臺收割機在谷田穿梭,收割、脫粒、秸稈粉碎一氣呵成。連日來,當地逾萬畝穀子陸續成熟,迎來豐收季。(圖片由CNSPHOTO提供)

糧食產業的價值更高

近年來,國家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積極探索構建糧食全產業鏈經營模式,推動糧食產業鏈上的“產購儲加銷”各個環節升級。

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糧食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6萬億元,同比增長3.6%。糧食產業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的省份達13個,其中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廣東、四川等省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

糧食興、產業旺、經濟強,首先離不開充足的糧食儲備保障。“中央儲備規模穩中有增,地方儲備規模增加、結構優化,原糧儲備充足,成品糧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口糧儲備保持較高水平,兼顧玉米、大豆等品種。京津滬渝等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成品糧儲備保障能力在15天以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持續提升,現有應急加工企業6900餘家,應急日加工能力170萬噸,可滿足全國人民2天的消費需求。”

隨着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的推進,更多好糧油產品流向市場。數據顯示,《小麥》《大豆》2項國家強制性標準、23項推薦性國家標準和51項行業標準發佈,切實增加了市場上優質糧油產品的供給。各地圍繞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累計建設優質糧食示範種植基地273個,如山東省優質糧食種植面積發展到1400多萬畝,新增優質糧食1000多萬噸,年助農增收30億元以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煥鑫強調,要做好糧食市場和流通文章,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強化“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提升糧食收儲調控能力,促進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節糧減損就是增產增效

雖然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但是我國糧食產業仍在全鏈條推行節糧減損,“糧袋子”的口子越扎越緊。

近年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高度重視節糧減損標準化工作,構建了糧食流通節糧減損標準體系,覆蓋糧食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等各環節。

在糧食儲存環節,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糧食標準倉房完好倉容超7億噸,較2014年增長36%;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2億噸、氣調儲糧倉容5500萬噸;國有糧庫糧食儲藏週期內綜合損失率控制在1%以內。另外,近10年來農戶儲糧損失率下降了5個百分點左右,由8%降至約3%。

在加工環節,全穀物概念的引入,正在有效解決糧食資源浪費、營養損失的問題。據悉,《大米》國家標準通過設置加工精度上限來引導企業適度加工,既更多地保留了大米的營養成分,又能將總出米率提高1.25個百分點。

劉煥鑫表示,要積極推進糧食節約減損,強化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推廣綠色低溫儲糧、糧油適度加工等技術,推動實施國家全穀物行動計劃,促進居民營養健康消費,共同營造愛糧節糧、反對浪費的良好社會風尚。

良法守護糧食產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已於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我國糧食領域第一部基礎性、統領性法律,意味着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端牢“中國飯碗”有了更堅實的法治支撐。

糧食安全保障法對從耕地保護到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加工各環節,以及糧食應急、節約減損等方面作了系統規定,爲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對照糧食安全保障法規定,我們將抓緊研究完善糧食儲備、流通、應急、節約等方面的配套制度規範,該制定的制定、該修改的修改、該廢止的廢止。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爲、法無授權不可爲,嚴格履行監管職責,依法行使監管職權,將糧食安全保障法確定的重要原則、重大戰略、重要制度等落實到糧食工作各領域全過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負責人強調。

今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全球活動主題確定爲“糧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創美好未來”。10月16日所在周是我國糧食安全宣傳週,主題是“強法治 保供給 護糧安”。在主會場活動現場,一批“強法治 保供給 護糧安”典型案例集中亮相,並向全社會發出糧食安全主題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