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界最想要安穩的經營環境

大陸趕在總統大選前,宣佈中止ECFA部分商品的關稅減讓,無疑對臺海關係投入巨大變數,儘管目前影響的產業有限,但外界普遍認爲,如果選舉方向不如陸方預期,不排除陸方進一步限縮兩岸合作範圍。

包括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在內的民進黨人士,都定調ECFA中止的衝擊有限,在大陸拒絕直接對話後,蔡政府也只能不斷訴求兩岸透過WTO協商。只是,這些內宣或許有用,但對於營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經營環境並無幫助。

首先,即使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但中美科技貿易戰延續,美國拉擡臺灣聲量的同時,仍希望與中國維持利益關係,臺灣作爲美國製衡中國的角色,並不能確保臺灣的經營環境。

其次,臺灣除了半導體產業,還有龐大的傳統及服務產業,這些產業跟大陸息息相關。其中,ECFA的早收清單就攸關傳統產業的發展,以這次中止的12項石化相關產品爲例,雖然佔臺灣整體出口總值的比重很低,卻大幅凸顯兩岸經商環境的高度不穩定。

相對的,服務業中的觀光產業,至今也都在等待開放陸客來臺。即使交通部已宣佈,預計今年3月將先開放臺灣團赴陸旅遊,但屆時已是大選後,能否成行業者都持保留態度。

拋開兩岸的爭端,今年產業界還須克服減碳等新能源的議題,不管是碳費徵收或碳權交易,多數企業仍舊搞不清楚,更何況未來經營成本的增加。對企業而言,穩定的經營是最重要的條件,穩定才能預測,也才能提早因應,而這也是新總統必須正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