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中美爭鋒 電動車供應鏈在這2地開花(6-5)

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後,兩國兩條供應鏈的概念也在汽車市場中出現,以從部分且關鍵零組件做起。例如BMW北美建兩座廠,合作對象未定,預計會撇除中系,可能選擇韓系機率高,也在大陸、歐洲建廠,兩地均與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合作建廠;HONDA方式,是在北美向GM採購Ultium電池、與LGM合資電池廠,在大陸與寧德時代合作,在日本向Envision AESC採購電池。

各大車廠加速採用LFP電池,因爲LFP電池成本低,也不需要用到罕見礦產,陸續與寧德時代等中系電池廠合作,但美國提出電池零組件與礦產產地原則後,車廠與中系電池廠的合作方式將受到影響。

美國動力電池擴產情況,隨着美國提出衆多有利電動車發展的政策後,新增了許多電池廠建設計劃,新產能多落於2023-2025年將陸續開出,美國2021年的電池產出爲69GWh,但2026年將激增至416.5GWh以上。

中美貿易戰影響下,中系電池廠在美投資保守,而韓系電池廠的態度積極,尤其SK ON和LGES與車廠合作建立外,也計劃擴增現有產能或新增工廠。

除了兩大國,電動車供應鏈佈局範圍也向印度、東南亞擴散。印度與東南亞國家除了人口紅利與車輛市場飽和度低之外,同時具備做出口基地的潛力,且可分散產能集中於大陸的情況,應對不斷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

印度、印尼、泰國等國家是熱門選項,各擁優勢吸引企業投資。其中印度目標2030年30%車輛電動化,也提供電動車與電池企業投資預算補貼,印度擁有人口衆多,且65%人口爲35歲以下,加上是全球第四大汽車市場、進口關稅高。Benz(賓士)2022年開始在印度組裝EQS,來降低整車進口的高關稅;Mahindra(馬亨達)也啓用位於Bangalore的電動車製造中心,2025年推出電動車款(Mahindra Suziki)。

泰國爲東南亞汽車生產中心,2035年成爲電動車生產樞紐,2030年生產72.5萬輛電動汽車和皮卡,也提出2025年前電動車的關鍵零組件免徵關稅,並提供企業稅優惠,該地區傳統汽車供應鏈完整、全球Pick-up的重要生產基地。BYD(比亞迪)於泰國建廠,作爲出口東南亞與歐洲的生產基地,2024年營運;鴻海也與泰國國家石油集團(PTT Plc)合資建電動車廠,2024年投產。

印度擁有鎳礦優勢,目標2030年生產60萬輛電動汽車,提供不完全散裝零組件(incompletely knocked down/IKD)零組件,並提供企業稅優惠,印度爲全球最大的鎳礦生產國,透過禁止鎳礦出口,發展境內鎳礦加工,預計2027年完成電池生態鏈建設。Hyundai(現代汽車)於印尼設置其位於東南亞的第一個純電動車生產工廠,與LGES合作建造電池廠,預估2024年投產。(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