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地緣經濟轉變 CRIF提出「固本」良方(2-2)

CRIF針對臺灣產業的「固本」,提出五個產業發展佈局建議:

第一,臺灣應做好兩個3/7佈局配置。第一個3/7佈局,是指因應區域經濟需求,70%產能可以規劃設在海外,但是30%關建產能必須保留在臺灣。也不要讓臺灣以外任何單一國家產能超過總產能的30%,避免產能過於集中,成爲不可預測的風險。第二個3/7佈局,是指研發能量最多30%放在海外,70%研發能量須留在臺灣。特別是高階產品的研發應竭盡可能地留在臺灣,核心技術也不應移轉給任何國家,以確保臺灣在全球供應鏈的技術地位無可取代。

第二,佈局供應鏈的深度。臺灣要成爲最頂尖的供應鏈,在供應鏈中的價值鏈位置將是決定供應鏈是否穩固的核心條件。加速捨棄低毛利產品,專攻高毛利產品,並持續向上遊發展,在供應鏈價值鏈中找到最有價值位置,使國際客戶無從找尋替代供應商。

第三,朝向多元化的頂尖科技佈局。產業佈局要因應未來的國際趨勢,臺灣沒有天然資源,因應極端氣候影響人類生存,更不能只押寶在電子科技業。因此,除了頂尖AI應用科技之外,在農業科技(糧食鏈)、環境生態科技和新能源與儲能科技方面,臺灣必須急起直追進行佈局。

第四,有序降低中國生產基地的佈局。無論中美關係的變化以及兩岸的安全關係,臺灣自1990年以來在中國大陸深耕超過30年,截至2021年臺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高達51.6%,其中中國大陸生產就佔42.4%。雖然臺灣花了六年時間,將中國大陸生產比重從2016年高點的49.8%下降至2021年42.4%,但是整體海外生產仍有超過82%的比重是由中國大陸生產,顯示在中國大陸集中生產的重要性並沒有動搖,這對臺灣產業發展來說,仍然具有極高的風險。因此,臺灣產業應該有序做好降低中國大陸生產的準備,並在最短時間內將中國大陸的生產比重由目前的42.4%降低至30%以下,如果以每年降低3個百分點爲目標,2026年中國大陸生產佔臺灣整體海外生產比重應該要低於3成。

第五,是集中資源,聯手產官學投入未來科技的先期研發佈局。臺灣產業的研發能量相當分散,即使個別公司投入大量的研發資源,但仍然只着重在本身所處的產業,沒辦法在未來科技的廣度和深度爲根,因此惟有產官學集中資源、鎖定目標合力研發,才能夠快速地在未來科技上建立臺灣在國際的根基。

CRIF認爲,臺灣經濟的未來希望,將建立在強大的全球經濟連結,從這個角度思考,絕不是寄託於某一個產業或某一個企業身上,而是連結臺灣本土資源至全球供應鏈,使臺灣成爲那一顆若鬆動就會使整個產業全盤瓦解的關鍵螺絲。(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