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紡協會與印度東北七省 簽署LOI共同開發千億規模竹商機

圖說:臺印紡織合作開新局,產紡協會與印度東北七省簽署LOI,(左起)國貿局副局長李冠志、印度臺北協會會長戴國瀾、產紡協會理事長羅忠祐、華紙董事長黃鯤雄、紡織所所長李貴琪。(陳柔蓁攝)

跨國合作永續綠色經濟,成爲創造產業競爭力關鍵,臺灣在其中扮演要角。臺灣產業用紡織品協會與印度東北七省米佐拉姆邦,近期簽署合作意向書(LOI Letter of Intent),共同開發44億元(約合臺幣1320億美元)竹產業,將雙方製造業進行轉型升級,培育世界級紡織人才。

印度東北七省擁有全印度46%竹產量,與竹子連動的產業商機大,堪稱「綠金」,製造業包含竹筍、竹地板、竹傢俱、竹漿,竹漿並可衍伸成紡織和電子材料,竹林的固碳效果具備國際碳權(Carbon Credit)交易和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認證,有循環經濟效益。

產紡協會理事長羅忠祐指出,2020年與日本Food Reborn公司籤屬MOU,共同推動臺日鳳梨葉纖維紡織品的循環經濟計劃,已開發出利用廢棄的鳳梨葉片製成吸管、紙杯、牛仔褲、球鞋等相關產品,併爲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日本沖繩奇蹟森林打造專屬商品,也進一步解決當地鳳梨業高齡化問題,希望與日本的鳳梨業纖維合作成功模式能複製到此次與印度東北七省的竹計劃。

在此次的LOI簽署儀式由印度臺北協會會長戴國瀾主持,國貿局副局長李冠志、華紙董事長黃鯤雄、紡織所所長李貴琪等出席見證。華紙首先響應此次LOI,該公司以竹爲原料製成紙杯、紙吸管,與印度合作能多一個竹原料進貨管道,達到分散供應鏈風險效果。

羅忠祐表示,臺灣紡織研究所及臺灣的技職教育體系可共同培訓更多東北七省產業所需的基礎產業人才,目前有超過2千位印度留學生,如國內不織布龍頭南六公司自行培育印度學生成爲赴印投資能量,臺灣的華文教育將讓印度學子成爲未來臺商前往印度市場的合作生力軍,並藉此探詢具有14億人口市場。

臺灣產紡協會今年頻扮演國際連結角色,7月獲邀參與美國「國際棉業諮詢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tton Advisory Committee ICAC)並當選其中私部門諮詢委員會副會長,大大提升臺灣紡織業在國際的能見度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