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改場推廣機採茶 搭配茶園管理無礙茶菁高品質

關西鎮茶農陳鬆壽(右)帶領2個女兒參加「全國機採茶菁技術競賽」獲得亞軍。(羅浚濱攝)

新竹縣生產的東方美人茶,茶農都要僱婦女用手工採茶,增加不少成本。(羅浚濱攝)

臺灣生產高級茶的茶園大多僱請人工採茶,隨着農村人口老化,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推廣茶農以機械採茶,日前在關西茶區辦理「全國機採茶菁技術競賽」,讓採剪好手互相觀摩學習,期打破機採會導致樹勢老化迷思,將技術擴散至其他茶農。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臺灣主要茶區每季茶葉採收期過於集中,人工手採茶菁,有耗工費時及增加栽培管理費用等缺點,一般茶農擔心機採茶價格低手採茶,且機採後樹勢容易衰老等問題,事實上機採茶菁注意茶樹田間栽培管理和機採時機,還是能造就優異的茶葉品質。

首先,機採茶園必須茶芽整齊,茶農可透過修剪枝技術、肥培及病蟲害管理達成。其次,機採時必須控制採摘面勿過低,需保留當季茶梢1到2葉母葉,再配合適當留養和管理,可持續維持茶樹良好的生長勢。

蘇宗振指一般人工手採每公頃約需90工次,雙人式採茶機3人僅需半天,採茶作業省工效率高,只要掌握茶菁生長至最適採摘期,機採茶並可快速送至製茶廠製造,不會因僱工問題致茶菁有采收過嫩或粗老問題。

關西茶園有173公頃,是新竹縣最大茶產區,長期採用機械修剪與採茶,今年做爲競技的茶園種植臺茶17號,評審標準爲茶菁品質40%,茶菁採剪高度與平整度40%,採剪茶菁重量20%。

全國14組選手經過激烈角逐後,桃園市龜山區奪冠,亞軍新竹縣關西鎮及桃園市平鎮區,桃園市蘆竹區、新北市坪林區及臺北市木柵區獲得季軍。

其中,關西鎮茶農陳鬆壽帶領女兒陳杏華及鄧杏菱參賽,爲茶業技術傳承做最佳詮釋。茶改場期望透過全國機採茶菁技術競賽,讓茶農們互相切磋觀摩學習,持續提升臺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