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預算 蔣萬安:促增學生提案機會

臺北市執行「參與式預算」邁入第10年,市長蔣萬安(右三)5日在市政會議中裁示,北市民政局與鄰里單位對民衆提案要積極瞭解、協商,若無法施行也要向民衆說明清楚,另外他也責成各局處,應增加學生髮揮創意機會,對社區周邊區政議題提案。(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市政府自2015年起推動「參與式預算」,至今邁入第10年,市長蔣萬安5日主持市政會議裁示,北市民政局與鄰里單位,面對基層民衆提案參與式預算時,要積極瞭解、協商,若最後判定無法施行,也必須向民衆說明清楚,他另外也責成各局處,應增加讓學生髮揮創意機會,對社區周邊區政議題提案。

「參與式預算」制度於2015年由前市長柯文哲提出,累計至今民衆提案數超過1700案,不過卻有近700案未被市府受理,即使受理也有近450案沒有錄案,其中,臺北市中興裡2020年曾透過參與式預算的方式,希望裡內都市更新案分回區域,用來設立里民活動中心,而案件在提案通過後,民政局、北市都更處才發現不可行,因此不予錄案,引發當地民衆反彈。

有鑑於參與式預算案有不少受理後卻沒錄案,恐讓提案人相當失望,蔣萬安昨指出,權責機關對民衆提案應完整評估,並與提案人充分溝通,區公所也要落實居中協調,共商解決方案,協力引導里長、與會機關和參與民衆,思考將區內相近議題整合成爲具體可行的專案。

蔣萬安還提及,除了民政局外,北市研考會、各區公所應持續推動參與式預算並向下紮根,促進學校端公民素養,增加學生髮揮創意機會,對社區周邊區政議題提案。

國民黨臺北市議員詹爲元認爲,參與式預算要通過的比例往往不高,主因就是許多提案與現行法令或現狀相牴觸,而政府若只是冷冰冰的一紙迴文,的確會澆熄許多參與者熱情,他建議市府除了書面回覆外,也應當面或透過電話向民衆解釋,提出更有機會落實的提案。

民進黨議員許家蓓表示,參與式預算推行多年,市府本就應該對過往推行狀況做總檢討及精進,而現階段參與者多爲地方里長、長輩、社區大學等,較年輕的市民朋友或學生族羣參與度較不高,因此樂見蔣市府未來欲增加校園及學生參與。

民衆黨議員陳宥丞說,肯定蔣市府接續柯文哲任內政策,建議參與式預算應將觸角延伸跨局處參與,未來甚至能讓年輕族羣透過參與式預算,決定一部分公共預算支出的優先順序,以此做到真正傾聽青年朋友聲音,更能從校園導入公民參與精神及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