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尋求市場新增量 供應鏈探索出海

本報記者 蔣政 鄭州報道

伴隨着越來越多的餐飲品牌出海邁向全球,餐飲供應鏈也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前不久在美股、港股上市的特海國際和茶百道分別在招股書中提到,要使用10%和5%的募集資金用於打造供應鏈。代糖供應商三元生物在國內競爭壓力加劇的大背景下,繼續加大海外市場佈局,去年的海外經銷商數量大增。另有瑞幸、小龍坎、譚鴨血、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多個餐飲品牌,以及千味央廚、得利斯、安井食品等本土餐飲供應鏈企業均在積極探索出海佈局。

品牌營銷專家路勝貞告訴記者,餐飲企業出海是本土市場供應飽和化、競爭同質化、打破地域賽道侷限的必然。很多餐飲品牌爲了協同自身出海戰略,必須建立自己的供應鏈系統。國內部分餐飲供應鏈企業嘗試由B端轉型C端的渠道變革之餘,也在涌向海外賽道以尋求新的增量。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國內外的市場環境、商業環境以及質量控制等方面均有較大差異,這爲企業在海外市場佈局供應鏈帶來很大困難。

“建立海外供應渠道,一定要做到少而精,部分產品可以通過外採和外包的方式進行。在釐清當地市場環境和法律法規後,本土企業需要做好與當地企業合作的準備,要做局部領域的強者,同時提升自身的品牌能力和服務素質。”路勝貞說。

餐飲供應鏈出海趨勢漸顯

“公司計劃使用發售所得款項淨額作以下用途:約10%用於投資供應鏈管理能力,例如建立更多中央廚房。”特海國際在日前披露的赴美招股書中如此表述。

特海國際負責海底撈在大中華區以外的餐廳業務。截至2023年年底,特海國際在四大洲12個國家擴展至115家自營餐廳,其中70家位於東南亞地區。

特海國際方面告訴記者,當在新加坡運營4家門店時,公司在此建立了中央廚房,涵蓋了門店常規所需全品類,可以滿足當地全部20家門店產品需求。至於未來新建的中央廚房的佈局,目前尚未有具體的可披露規劃。

茶百道在招股書中表示,計劃將用5%的IPO募集資金用於支持海外市場的供應鏈能力。具體來看,擬在2024年開始建立覆蓋泰國、越南及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市場的供應鏈體系,在2025年開始設立配送中心以支持在東南亞市場的擴張。

另一現制飲品領域企業——蜜雪冰城,在海外市場超過4000家門店,早在2022年年底,通過全資子公司大咖創投與福建省泉州喜多多食品合作,將在菲律賓投資椰果、椰漿加工生產基地。同時,在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越南成立4家經營公司,主要從事採購食材、包裝材料、設備設施、營運物資等。

沙利文大中華區諮詢顧問姚樂告訴記者,隨着中式餐飲品牌的出海,海外中餐市場發展空間廣闊,預計到2027年達到4452億美元,2022年—2027年複合年增長率爲7.8%。出海餐飲品類裡,火鍋和茶飲企業佔到大頭。該業態具有標準化程度高,且能夠充分利用海外當地資源等特質。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小龍坎、譚鴨血等多個餐飲品牌,以及瑞幸、霸王茶姬等現制飲品都在或準備佈局海外供應鏈渠道。

不過,姚樂提到,雖然自建供應鏈能夠保證餐飲企業對原材料的把控,但面臨較高的初期投資,特別是在餐飲企業剛剛出海,國外門店數量較少時,門店密度難以支撐起大規模的投入。

事實上,海底撈、蜜雪冰城、思念食品分別在品牌出海5年、4年、15年之後纔開始着手打造海外供應鏈。

結合實際情況來看,佈局供應鏈對於企業的推動作用較爲明顯。特海國際方面提到,2016年新加坡開始籌備自營業央廚,整體效果還不錯,主要在產品安全、成本、工藝上體現比較明顯。

思念食品在2003年邁向國際化,2018年美國工廠全面投產,系海外首家工廠。思念食品方面告訴記者,思念美國工廠運營到第三年,在當地的效率超過了公司從中國10年出口量的總和,並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在美國打造供應鏈,可以突破貿易壁壘,更好進入當地市場;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策略;還可提升品牌形象和傳播中華美食文化。

值得關注的是,很多本土餐飲供應鏈企業同樣在加碼海外市場佈局。

比如代糖企業三元生物在2023年新增了55個國外經銷商;安井食品在2022年收購英國的功夫食品之後成立進出口部,將推動海外業務增長;得利斯則是在4月底成立境外子公司歐洲得利斯,爲預製菜出海搭建新平臺。

“國內競爭壓力加劇,以及海外市場需求旺盛,是很多本土餐飲供應鏈品牌尋求出海的主要原因。”路勝貞說。

道阻且長

本土品牌出海需經歷漫長培育,對於供應鏈的打造,業內普遍認爲是難上加難。

從戰略落地來看,餐飲品牌在海外佈局供應鏈,和本土餐飲供應鏈企業的出海節奏大致相仿。

前者多爲品牌率先出海,當門店數量達到一定基數後,在主要海外市場搭建供應鏈。並且,海外供應鏈大多會尋求第三方的幫助。而後者則是首先成立進出口事業部,然後在海外成立或收購公司,最終實現海外市場的多重覆蓋。

事實上,海內外的市場環境、政策法規等方面的不同,都會影響餐飲供應鏈品牌的出海進程。

特海國際方面告訴記者,在國內外佈局供應鏈的區別和難點主要集中在文化差異、法律法規、物流和運輸、市場競爭方面。以物流和運輸爲例,海外市場佈局需要考慮更復雜的物流和運輸問題,包括跨國運輸、海關手續、運輸時間等。

思念食品公司相關負責人提到,華人食品進入美國主流超市,必須先找到中間人(Broker),由其向主流超市推薦產品。“通過Broker進行選品、談判,其間過程可能十分艱難漫長。所以這麼多年來,能進入Costco的華人食品品牌數量極少。”

在去年年底,三元生物發公告稱,歐盟生產商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申請要求啓動反傾銷調查並採取反傾銷措施,理由爲中國赤蘚糖醇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對歐盟出口並對歐盟同類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而歐盟委員會目前已經對原產於中國的赤蘚糖醇產品啓動反傾銷調查。預計初步裁定結果和最終裁定結果將分別於2024年6月21日和12月20日公佈。

除此之外,路勝貞提到,搭建餐飲供應鏈首先要考慮下游市場需求的規模性。其次還要考慮產品搭建、網絡搭建、配送配置的優化問題。在最佳經濟配置中建立起核心產品的供應系統,其他產品可以通過外採、外包的方式進行。

行業人士表示,海外供應鏈一定要結合當地市場消費習慣以及原料供給進行本土化改造。

例如,根據媒體報道,茶百道熱銷產品楊枝甘露,核心原料臺農芒果因政策原因很難找到穩定供應。因此選擇來自南美的蘋果芒果替代。

“在初期都是延續國內的經驗和標準爲主,但是到了後期餐飲企業大多需要與國內企業進行基因融合,包括資本、管理、渠道的融合,因此國內企業都要有先做中國的再做世界的準備。”路勝貞說。

特海國際方面認爲,餐飲供應鏈出海需要在市場調研和定位、當地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本地化生產和採購、物流和配送、人才培養和管理、風險管理等方面做好充足準備。

“未來,餐飲供應鏈出海將會逐漸實現本地化採購和生產。與當地供應商合作,以減少運輸成本和時間,提高新鮮度和供應鏈反應速度。同時,不斷優化和創新供應鏈,提升效率和靈活性,適應市場需求。”姚樂說。

(編輯:於海霞 審覈:厲林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