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孟:未來十年電力充足 綠電成未來全球市場主要能源

臺電副總兼發言人蔡志孟6日參加本報大南方高峰論壇演講。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電副總兼發言人蔡志孟今天(6日)下午出席工商時報舉辦的《大南方高峰論壇》,以《電力淨零與電網韌性轉型之路》爲題專題演講。他表示,至2033年包括半導體及AI發展都計算進去,用電量約增加2~3成,預計淨增加1,151萬瓩,而臺電將規劃提供新大型機組淨增加1,786萬瓩,綽綽有餘因應AI爆發性成長的負載需求。不過,他也提醒,未來必須設法擴大綠電,主要國家的重要能源都是以綠能來組成。

臺電副總兼發言人蔡志孟6日參加本報大南方高峰論壇演講。圖/本報資料照片

蔡志孟主要演講重點聚焦在二方面,一是電力夠不夠;二是電力足夠後把電送出去的電網韌性夠不夠,這二者都影響供電可靠度及供電品質。

他表示,就國發會規劃2050淨零路徑圖來看,電源結構的願景,邁向淨零之路,再生能源會佔6~7成,其中光電會從12GW成長到40~80GW,風電會自3GW成長到40~60GW。另外,燃煤燃氣不會不見,但需搭配混氫、混氨,及碳捕捉,氫能約會佔一成。

蔡志孟揭示,2050年電力淨零有三大主軸,一是擴大綠能,二是燃氣橋接,三是燃煤備用。他說,綠能不再是配角,未來會佔發電6成以上,不論是否發展核電國家,最重要能源都是由綠能組成,因此綠能要設法擴大。在未來十年供電規劃中,包括光電、風電、地熱,每年都有綠能加入至少200或300萬瓩,約相當臺中火力電廠四部以上機組。

他說,光電及風電在臺灣佔很大優勢,老天爺對臺灣很好,以臺灣和赤道比,是在南北迴歸線太陽光電的效率相對較好。而在臺灣還有一個獨特的優勢,就是福建武夷山跟臺灣海峽之間的臺灣海峽廊道,它的風力非常強,被譽爲世界的三大風場之一。另外日本人很愛來臺灣,來臺灣也很喜歡洗溫泉,而臺灣從北至南都有溫泉,意味地熱的蘊藏量很豐富。

在綠能最大化前的轉型階段,必須有相關機組來橋接?蔡志孟分析說,煤雖然很好用,但排碳空污很高,未來逐步除役,但不拆除,將轉爲國安及災防緊急使用的備用機組。

至於最適當有利橋接的能源,爲何是燃氣機組?他說,太陽光電在消減的時候,其實時間非常快,找替代能源要搶時間,加上燃氣建廠速度快,建廠面積不大,升載速度快,半小時可從半載升至滿載,但燃煤升載要4~8小時,核能更是以「天」來計。燃氣還有另一優點就是碳排量很低,復循環燃氣機組每一度電排碳僅0.35公斤,比燃煤每度電排碳約0.8公斤,還減少近一半。

然而,臺灣電力究竟夠不夠?蔡志孟指出,至2033年,臺電已將半導體及AI發展的用電可能需求都估算進去,未來淨增加成長負載約1,150萬瓩,較目前成長20~30%,但未計算再生能源,臺電準備的大型機組淨增加供電能力達1,786萬瓩。因此在未來十年電力是充足的,綽綽有餘應付未來負載的需求。

除了電力要足夠以外,電網韌性是另一大重點,強化電網臺電做了三大方向規劃,一、因綠電要最大化,綠電併網問題必須克服;二、系統韌性必須強化;三、供電品質要提升。

蔡志孟以心臟及血管來比喻強化電網的韌性指出,心臟雖然健康有力,但是送出去的血管必須也要非常健康、富有彈性,這樣才能夠確保每個細胞都能夠拿到血液的養分。

他說,心臟位於軀幹中心,電廠和變電所之於電網,如同心臟之於血液系統,在網絡中心才能平衡。但臺電現在做很多電網,原來變電所劃在心臟的部分,都被逼到所謂的腳下(底板),它會造成必須透過長遠的路線去輸送電力,就不是最佳位置,如此對供電很浪費,也會造成輸送電力的瓶頸。

蔡志孟最後強調,區域的停電事故不是缺電,2012年配電事故從2萬多次降至去年6133次,十年已降了7成。臺電未來會就用電成長、設備老化還有人口成長紅點區域去盤點,把配電裝置危險區域逐步優先改善,還會進行配電五年升級計劃,以利降低配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