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眼觀兩會】李燕代表:建議推動醫療機構配置創新藥,必要時行政干預

中新經緯3月1日電 (王玉玲)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中新經緯獲悉,全國人大代表、齊魯製藥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李燕帶來了一份關於支持民族醫藥產業創新升級發展的建議。

李燕認爲,當前,中國醫藥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獲批新藥數量屢創新高。但中國醫藥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行業“內卷”、創新能力不足、高質量創新成果少、整體國際競爭力偏弱等問題依然存在。

據此,李燕提出多項建議。首先是堅持系統理念,持續優化藥物研發環境。李燕分析表示,近年來,中國密集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藥物創新研發的舉措和指導原則,引導行業增強原始創新能力,贏得國際市場競爭力。但中國創新藥起步晚,在資源積累、要素集聚、人才儲備等方面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強政策會商和部際聯動,綜合性政策共同謀劃,專門性政策相互銜接,密切配合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綜合治理。”李燕說道。

其次,李燕表示,中國醫藥產業、頭部醫藥企業目前處於“仿轉創”的爬坡過坎期,需要加大釋放政策紅利,不斷培育鞏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議在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國家平臺上給予民營醫藥龍頭企業單獨申報通道,助力企業創新發展。在科技項目立項、評審過程中提升企業專家比例,提升產業化應用科技創新項目比例,探索建立重點科技型企業成果和科研項目直報渠道。

再次,李燕建議,構建協同創新轉化機制,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鼓勵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和聯合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搭建起“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成果轉化“橋樑”,通過政府資金引導上游開展基礎研究,明確下游承接轉化的責任、目標、驗收標準以及產生效益對上游研究的補償機制。

最後,李燕提到,現今創新藥自身尚存在上市時間短、民衆認知不足、價格相對偏高等不足,進入臨牀使用面臨着“入院難”“入醫保難”及“支付結構單一”等問題,醫患可及性差。

爲此,李燕建議,充分考慮創新藥的實際特點,在市場準入頂層設計和具體實施環節通盤考慮,整合解決。

一是針對目前各地對於創新藥掛網存在的限價要求不統一、掛網路徑不一致、創新藥界定標準不統一等政策差異問題,建議醫保部門規範明確新上市創新藥的範圍和價格規則,開通快速掛網通道,確保創新藥上市後及時獲得掛網准入資質。

二是在嚴把藥品生產質量關和訂購關的基礎上,建議放寬“一品兩規”限制(注:根據現行《處方管理辦法》規定,同一通用名稱藥品的品種,注射劑型和口服劑型各不得超過2種,處方組成類同的複方製劑1-2種),通過開展藥品綜合評價或藥品價值評估等方式,盤活新上市、高品質藥品的進院渠道。

三是目前醫療機構採購創新藥的積極性不高,普遍存在藥事會召開頻率低、藥品通過數量少的問題,創新藥准入無門。建議加強醫療機構對創新藥合理配備使用的重視,必要時通過行政手段干預,要求醫療機構定期、系統地開展新藥准入工作。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繫本文作者王玉玲:wangyuling@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