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的激盪十年:宜信斷臂求生,恆昌高息斂財

2006年,在華爾街工作了兩年的唐寧躍躍欲試,創辦了宜信。

彼時,P2P還是個很新的概念,宜信更多被看作線下理財平臺,最初的貸款對象多是剛畢業的大學生。

短短5年後,藉着移動互聯網這股東風,P2P網貸站上了行業風口。此時宜信已經成長爲最知名的線下平臺之一,向上突圍迫在眉睫。

與宜信先人一步不同,恆昌可謂姍姍來遲。2011年6月,秦洪濤創辦恆昌公司,隨後他開始整合旗下各方財富公司勢力,一躍成爲四大線下理財巨頭之一。

時過境遷,隨着P2P退出歷史舞臺,那個草莽割據、亂象頻出、賺錢如麻的網貸江湖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宜信與恆昌卻憑藉10多年來的資源積累,繼續在這場財富管理江湖中逐浪淘金。

傳奇的唐寧,低調的秦洪濤

唐寧的故事,充滿着精英色彩。

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數學系,1995年去美國南方大學攻讀經濟學,畢業後進入投資銀行DLJ工作,主要負責金融、電信、媒體及高科技類企業上市、發債和併購業務。

2000年,唐寧回到中國,加入在美上市的中國科技公司亞信(AsiaInfo)擔任戰略投資總監,專注於新興科技風險投資。隨後,唐寧創立了華創資本(China Growth Capital),專注早期消費級和企業級高科技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

直到2006年,唐寧創辦宜信,繼續延續着在投資領域的順風之旅。

2011年,隨着宜信線下不斷壯大以及網貸概念迅速火爆,拿出一部分優質業務發展網貸平臺成爲了唐寧的選項。唐寧找到了準備回國的方以涵,“宜人貸”以大開大合的方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雖然不是最早的P2P平臺,但宜人貸還是憑藉宜信龐大的線下網點迅速壯大,成爲最知名的網貸平臺。唐寧一度驕傲地宣佈,“宜信已經發展成世界排名第一的P2P公司”。

2014年,P2P鼻祖lendingclub成功上市,這給了宜信很大的鼓舞。2015年12月18日,宜人貸成功登陸美國紐交所,成爲國內“P2P第一股”。

隨後3年,P2P迎來了最瘋狂的時期,宜人貸也水漲船高。2015年至2018年,宜人貸出借金額從不足百億飆升到414.06億元,複合增長率達到164.86%。營收更是從13.58億元上升至55.43億元,複合增速高達102.06%;同期的淨利潤也從2.85億狂漲到13.72億元。按照當時的規劃,宜人貸2020年將達到千億的規模。

在宜信矇眼狂奔之時,恆昌也開始悄悄擴張。

2011年6月,恆昌成立,一年後加入中國小額信貸聯盟。此後在秦洪濤主導下,恆昌一路披荊斬棘,很快成爲與冠羣馳騁、東方銀谷以及信和財富並稱爲四大線下理財巨頭。

與唐寧不同,即便掌舵如此龐大的線下財富帝國,秦洪濤依然非常低調。很少拋頭露面,極少公開個人信息的他,甚至在很多同行眼中都是個謎一般的存在。

2014年前後,受lendingclub以及宜人貸、拍拍貸等一衆P2P知名平臺帶動,恆昌也開始大舉進軍P2P網貸,先後成立了三家平臺——恆易融、恆慧融、多樂融。

2018年7月,恆昌公司曾發佈的恆易融運營數據報告中,其累計促成出借金額564.6億元。另據公開報道,2019年5月進行整合時,三家平臺的借貸餘額分別爲293億元、184億元和1億元,共計近480億元。

至此,以宜信、恆昌爲首的線下財富管理平臺,紛紛實現了線上突圍。只不過與宜人貸相比,不管是恆易融、恆慧融還是多樂融都更顯低調,躲在恆昌這棵大樹的枝翼下。

但無論是低調抑或高調,宜信與恆昌都在這個財富噴涌的時代賺了個盆滿鉢滿。在財富管理這張金字招牌與線下資源堆砌下,兩者在線上都做到了500億的交易規模。

急轉直下,宜信艱難轉型

網貸一路狂奔,一場潛在行業危機也在悄悄醞釀。

2016年8月24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出臺。這份被看作史上最嚴網貸監管細則開啓了一場網貸“出清”行動。此後三年間,“合規”成爲網貸的關鍵詞,相關平臺開始消化網貸風險,逐步退出市場。

從與銀行簽署資金存管協議,到加入互聯網金融協會、接入信息披露系統,再到全面納入徵信系統,平臺相繼開始了合規行動。在這個過程中,信心的崩塌、用戶的恐慌成爲懸在頭上的一把劍,隨着合規的深入,諸多平臺相繼暴露風險。

與恆昌並列的四大線下理財巨頭中,冠羣馳騁、信和財富、東方銀谷相繼被立案,千億平臺紅嶺創投也轟然倒塌。

上市也並不意味着上岸,玖富旗下的理財產品“玖富錢包”“悟空理財”紛紛出現逾期,曾經的P2P一哥宜人貸頓感寒意陣陣。

可以用一組更具體的數據,體會一下2019年瑟瑟發抖的大財富管理行業:

3月中信資本34億私募產品陷兌付危機;7月諾亞旗下歌斐資產踩雷34億元;隨後網信理財產品逾期涉資120億元......整個7月,行業新增了38家暴雷機構。

唐寧開啓了對宜信和宜人貸的調整,2019年3月,宜人貸宣佈進行業務整合。整合完成之後,宜信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唐寧將出任整合後業務板塊的CEO,宜信惠民、宜信普惠、指旺財富三大板塊將被整合納入上市公司體系,上市公司更名爲宜人金科。

2020年最後一天,宜人金科發佈公告,宣佈停止宜人貸業務。

與一衆老牌、上市等合規性較強的網貸平臺相比,恆昌旗下的網貸平臺受衝擊更大。隨着網貸業務縮減,恆昌開始了大幅裁員。“從鼎盛時的5萬人,裁至1萬多人。”彼時,一位行業人士直呼要“玩完”。

在裁員之外,恆昌也屢遭風險提示。2018年5月山東省榮成市,8月威海市文登區,2020年1月山東省萊州市先後發佈風險提示,在被點名的公司名單中,恆昌赫然在列。

壓在恆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還不止是這些,恆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要走向何方。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不妨看一下唐寧主導下宜信的應對策略。

2011年宜信拿下保險代理牌照,成立宜信博誠保險代理。

2013年,宜人金科獲得基金銷售資格。2019年6月,宜人金科同香港券商Varengold Capital Securities簽署最終收購協議,目標公司擁有香港Type1(證券交易)和Type2(期貨合約交易)的券商牌照。

2020年,宜人金科收購的全國性綜合性保險經紀公司——合翔保險經紀,獲得保險經紀資質。2023年,宜人金科斥資2.05億元收購重慶金通拿下融資擔保牌照。

至此,宜人金科將保險、基金代銷、券商、財富管理等牌照攬入懷中,爲佈局多元業務做好了基礎。與多數同行業選擇相似,以助貸爲首的金融服務業務成爲宜人金科的重要籌碼。

2023年,宜人金科營收48.96億,同比增長了42.54%。其中,助貸業務成爲主力,全年收入25.15億元,同比增長28.4%,佔比將近61%。

這就不得不提,宜人金科旗下的明星產品宜享花。2020年8月,宜享花APP於正式上線蘋果App Store,一年後其月活用戶超過百萬。

而據日前黑貓投訴網站數據顯示:有錢花、同程出行服務和宜享花排在3月31日投訴完成處理增長率前三名,分別增長2058.33%、403.45%和387.5%。其中有錢花新增518起,同程出行服務新增146起,宜享花新增78起。

除助貸業務外,宜人金科消費和生活方式服務收入14.16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90.8%,佔比將近三成。保險經紀業務實現收入9.638億元,同比增長31.9%,佔比近兩成。

儘管助貸業務佔比過半,但宜人金科還進不了第一梯隊。諸如信也、樂信等頭部平臺,營收規模也都在百億以上,宜人金科助貸業務約爲其2成左右。

2023年全年,除銷售及營銷費用同比增長14.4%外,宜人金科研發、行政開支都有明顯收窄。得益於對成本費用的有力控制,宜人金科全年實現歸母淨利潤20.80億,創造了上市以來的新高。

以近50億營收,斬獲20億利潤!不得不說,40%高利潤率的金融服務仍是一門不折不扣的絕好生意。

儘管按照2023年的經營狀況,宜信已然沒有恢復到轉型前的規模。宜人金科2023年營收只有2019年的57%,2018年(合併後數據)的44%。網貸出清帶來的巨大缺口,仍需長時間消化。

但毫無疑問,宜信已然斷臂求存、成功上岸。

爭議不斷,恆昌高息斂財

與宜信相比,恆昌的轉型要更爲平穩但也更具爭議。

它沒有像大多數同行那樣,從理財業務直接過度到放貸業務,而是繼續在理財端深挖。

在恆昌全國衆多營業部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消息:“恭喜李經理成功募集私募債50萬元,黃經理募資100萬元.......”

一個又一個喜報,共同支撐了恆昌的非凡業績。相關信息顯示,2021年恆昌募資達到500億,2022年再次突破600億。

爲什麼恆昌旗下理財產品如此火爆?一個重要原因是超高收益率。

在恆昌“旗下”衆潤多App中,有一系列的理財產品。在一衆產品中,這些額度大、期限長、兼具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最爲吸引用戶。例如,不少產品動輒36個月期限,平均單用戶投資額幾十萬,年化收益率往往超過10%。

與此前網貸不同,投資衆潤多要有一定門檻兒。用戶要想在衆潤多投資理財,除了必須但註冊、綁卡流程外,還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獲得內部邀請碼。只有通過邀請碼完成註冊流程,才能看到具體的理財產品。通過這種方式,恆昌也得以迅速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用戶。

但與網貸產品相似,兩者在底層資產層面並無本質區別。目前,衆潤多上很多產品是都是金交所發行的“定向融資計劃”產品,其底層資產多是借款人的債權包。

換言之,恆昌從P2P全身而退只是表象,通過金交所這一中間平臺,恆昌又做起了類“網貸”生意。

當然,金交所模式並不是恆昌首創。在後P2P時代,很多網貸平臺都是通過金交所模式來規避監管。此後,監管明確要求金交所不得直接或間接給社會公衆進行融資或銷售金融產品,不得與互聯網平臺合作,這才徹底絕了網貸平臺的出路。

但還是會有許多財富管理公司在打擦邊球,恆昌便是如此。原因無他,金融是無可爭議的暴力行業。

除了模式爭議,高收益率理財產品其實還面臨着不可持續、不可兌付的巨大風險。

2023年年中,“中植系”金融產品出現大面積兌付違約。同年11月22日,中植集團正式宣佈“爆雷”。

中植集團在信中坦言,按照中介機構模擬合併口徑測算集團總資產賬面金額約2000億元,由於集團資產集中於債權和股權投資,存續時間長,清收難度大,預計可回收金額低,流動性枯竭,資產減值情況嚴重。同時,由於債務規模巨大,剔除保證金後相關負債本息規模約爲4200億元~4600億元。

一位行業人士毫不避諱的指出,真實規模或許要比這個數字大的多。據網絡傳言,很多明星正是看中了中植的高收益,動輒投資超過8位數。無形中,這給財富管理公司敲響了警鐘。

在秦洪濤帶領下,低調的恆昌走過了12個年頭。按照秦洪濤向外傳遞的消息,恆昌將強化價值管理,重視品牌建設,全面加速財富升級與數字化轉型,爲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在財報溝通會上,唐寧着重強調了人工智能的概念。

唐寧稱,人工智能戰略將作爲長期戰略,通過投資及戰略合作模式擴大公司人工智能生態系統,將人工智能技術從金融科技領域應用擴展到更多選定的領域,賦能B2B和B2C客戶以及其他合作伙伴搭建新質生產力,以保持公司在人工智能和技術驅動的金融服務平臺的行業領先地位。

不難看出,數字化與人工智能正成爲恆昌、宜信等財富管理平臺的新標籤。但永遠不要忘記金融賺錢的底層邏輯:在資產慌、資產淨利差大幅下滑的行業背景下,財富管理公司正在面臨更多的挑戰。

作爲財富管理平臺的典型代表,宜信與恆昌在狂奔的2011-2016年,轉型的2017-2022年中做出了不同的抉擇:宜信選擇了多拿牌照,由理財平臺轉向助貸平臺;恆昌選擇了藉助金交所模式,繼續在理財端矇眼狂奔。

儘管兩者所走的道路有所不同,其中也無絕對是非對錯。但不可否認,與助貸相比,理財端正面臨更多的合規性考驗。當然,這是恆昌悶聲發大財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