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防制詐騙 各方都要再加把勁

金錢詐騙從虛擬資產、盜用名人頭像、加入投資羣組、加入投資會員、騙取銀行帳戶資料、保證可貸款、保證有高報酬等等,可說是百百萬萬種,甚至還有訴諸感情的感情詐騙,但歸結就是要盜取帳戶資訊、信用卡資訊、金錢等。

也因此民衆想要避開層層地雷,可說是第一關就是先行自求多福,多警覺、多求證,更要小心傳來的各種訊息、簡訊、email、實體信件等等,張大眼睛,不要隨意點連結、不要隨時接電話,以避免落入各項陷阱。

其中,一定要記住「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更沒有天下掉下來的高報酬率,一年若能穩定有20%以上的高報酬率,那可是媲美股神巴菲特的驚人報酬率,若有任何投資訴求穩定高報酬率,不用懷疑,就是用高報酬率的表裡,要貪圖的是你的本金。

近期聽聞的詐騙樣態就是藉由獨特的「某帳戶」,號稱直接受金管會內部監管,擁有更高的交易許可權,但最後儲值入金的是個人帳戶,甚至可以有專員上門協助入金等等。對於這種匯到其他個人帳戶的詐騙型態,可說是最基本的詐騙種類,因爲合法投資不會需要儲值入金到其他人的帳戶。

雖然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但萬法歸宗就是要騙取金錢,除了認清楚是否是合法的管道外,更要多方查證,千萬不要認爲自己就是最幸運的那位投資人。

防制詐騙除了個人要更加小心外,政府、民間更需要再加把勁,從平常的法規面、持續宣導外,更要從小就讓民衆得以建立更完善的金錢觀、理財觀,避免被各類詐騙牽着鼻子走。

另一方面,新型態的詐騙更是萬萬種,從社羣媒體中,不管是LINE、臉書、Instagram,總是看到各種詐騙廣告充斥其中,常常看到盜用名人成立羣組、成立社團、贈書等等,文字更是緊貼各類時事,讓民衆防不勝防。也因此,政府單位更應協助斬斷根源,讓民衆得以有更安心、不用擔心被詐騙的環境。

而今年爆發的P2P借貸平臺「im.B」詐騙及違法吸金事件、澳豐基金吸金案,都導致衆多民衆被詐騙,相關單位應該要有更好的方式來管理、來協助民衆避免被詐騙,例如目前P2P並無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等於讓非法公司得以上下其手,而澳豐基金案連上市櫃公司都被詐騙,更顯示出臺灣詐騙無所不在。

在這環境中,要徹底讓臺灣擺脫「詐騙之島」之名,從個人、企業到政府都還要加把勁,唯有更健全的法規、制度到教育,還有個人的小心謹慎,才能將詐騙案降到最低,也才能讓民衆有更安全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