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指責年輕人偏愛考公進國企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

“宇宙的盡頭是考公”成爲網上頗爲流行的一句話,這一現象背後折射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境和就業現實選擇。官方公佈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高校普通、職業本專科畢業生1179萬人,比去年增加21萬人。如何看待年輕人的就業選擇,怎樣解決當下的就業問題?日前,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就業形勢嚴峻時年輕人考公、想進入央企國企是自然的選擇;但同時也要看到,很多畢業生在不斷調整就業預期,前往中西部地區、基層一線的比例在提升。

爲解決就業問題,劉林呼籲拓寬國內升學渠道和國際留學渠道,在就業方面,解決供求信息不對稱問題,清理各種隱性就業歧視,國有單位應帶頭消除招聘中學歷門檻、資歷條件過高(超過崗位實際需要)等不合理現象;優化直播帶貨、網絡創作等自由職業和就業新業態社會保險制度,並在國家職業目錄中賦予正式職業名分,給予相應社會地位。

談 畢業生就業

不應指責年輕人選擇“央國政”要客觀看待緩就業、慢就業現象

南都:現在很流行一句話是“宇宙的盡頭是考公”,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劉林:有人認爲大學生就業不應該只盯着央企、國企和政府部門(簡稱“央國政”),說他們“就業觀”不端正,我不贊成這種觀點。

“央國政”是中國經濟社會的主流單位,把這些崗位作爲選擇沒什麼問題。也要看到現在有些高校畢業生在不斷調整自身就業預期,近年來到中西部地區、基層一線、中小城鎮、小微企業就業的畢業生比例不斷提高。

有的大學生排斥某些崗位,可能是因爲專業不對口、收入難以維繫生活,或不符合個人興趣。我曾經問幾個本科碩士畢業的外賣員爲什麼送外賣,有的人說他喜歡玩手機、喜歡自由,想支配自己的時間,在流水線上工作無法掌控自己的時間。可以看到年輕一代觀念在發生變化,我覺得社會進步方向就是應該鼓勵人尋求最適合自己的學習道路和生長模式。

南都:如何客觀看待這幾年的就業形勢?

劉林:總體來看,就業難還是受經濟形勢影響,板子不能拍到大學生和學校身上。

我覺得要客觀看待緩就業、慢就業現象,建議提高畢業生就業統計口徑的科學性,畢業後仍專心備考(考研、升本、留學)等羣體規模數以十萬計,而現行的就業統計與服務還不能適應這個趨勢。所以我建議將有其他選擇意向、暫時不需要就業的羣體單獨列出(不納入當期就業統計基數),建立精準、科學統計口徑,並根據他們的需要給予一定的緩衝期,及時跟蹤後續情況,延長服務週期。

南都:幫助畢業生就業,政府和社會層面還可以做哪些事?

劉林:當前已有一些針對就業難的措施,比如擴崗、定招、建立招聘補貼制度等。但由於招聘需求減弱、就業需求增長的供需矛盾凸顯,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依然很大。

解決就業問題,首先可以拓寬國內升學渠道和國際留學渠道。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建立研究生擴招專項行動,並在制約研究生擴招的師資、宿舍等關鍵瓶頸問題上採取大力度措施;擴大國家留學基金資助留學範圍、規模,發揮留學基金委等機構聯繫國外高校面廣、專業性強的優勢,免費爲畢業生聯繫、推薦更多的留學機會。

同時,在就業方面,解決供求信息不對稱問題,支持社會招聘服務平臺與學校長期合作,規範就業中介市場。清理各種隱性就業歧視,國有單位應帶頭消除招聘中學歷門檻、資歷條件過高(超過崗位實際需要)等不合理現象;優化直播帶貨、網絡創作等自由職業和就業新業態社會保險制度,並在國家職業目錄中賦予正式職業名分,給予相應社會地位,提高上述新職業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吸引力;對於無經濟收入來源的失業畢業生給予失業保險基金救濟,即時納入兜底保障範圍,並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就業指導,幫助他們儘快就業。

談 中小學教師減負

迎檢迎評佔用教師大量時間 建議修改編制標準

南都:中小學教師減負是今年很多代表委員關注的問題,去年兩會你也提了相關提案,到現在有收到答覆嗎?相關情況是否有改善?

劉林:我看到教育部門還是非常重視的,也一直在努力扭轉、改變,特別是隨着中央治理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工作部署的不斷深入,有了一定好轉。

南都:在此前實踐調研中有什麼發現?

劉林:據我觀察,現在教師早晨起來到學校就得盯着學生自習,盯完自習以後各種表格各種材料全來了,然後中午得盯着學生吃飯,還要搞公衆號寫文章,一天從早忙到晚。現在各種評選太多了,我們管這叫“帽子”,各種各樣的“帽子”,每個“帽子”背後有很多事情要幹,你不去弄這些“帽子”,你的位子、你的票子、你的房子都受影響。爲了應付這些,佔用了教師大量時間,就沒有精力去教學,這反而是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還有“迎評”。有的高校老師跟我說他這一年不幹別的,除了講課外,整天準備材料,參加各種評比,獲評就代表學校的榮譽。

南都:解決中小學教師負擔過重的關鍵問題在哪?

劉林:教師負擔重是因爲編制不足,問題根源在於當前仍沿用十幾年前的編制標準。但相對於十幾年前,現在學校教育多了“德智體美勞”和科學教育,教師承擔了大量工作,不能再簡單地按照學生人數來確定教師編制數量,應該在此基礎上,考慮學校給每個學生提供的教育內容增加的現狀。除了調整編制,也可以通過員額制和同崗同酬等方式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談 民辦教育轉型

去年一批機構倒閉屬正常現象 轉型應重視區域市場供求

南都:近年來一些民辦教育機構接連倒閉,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劉林:我們對倒閉機構分析發現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由於疫情防控期間,機構承擔的經營成本大,比如負擔教師房租等,當時雖然也推出了一些減租政策,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些幼兒園、早教機構按天收費,學生被困在家,機構就沒有了收入,只能勉強支撐度日。再疊加近年來出生人口減少問題,疫情防控轉段後部分地區出現生源斷崖式下降。受大環境影響,有些原本選擇高收費早教機構的家庭,重新回到公立幼兒園體系,此類機構中就出現了倒閉現象。

第二種情況,更多是經營模式出現問題,在尋求轉型還未成功時就出現資金鍊斷裂,即使沒有疫情衝擊也可能會倒閉。

總體上看,去年出現一批民辦教育機構倒閉是正常現象。同期全國的學校數量一共減少2萬多,其中只有部分是民辦中小學幼兒園,還有一部分是因裁撤併校減少的公辦學校。2012年到2022年這十年間,平均每年全國減少8000多所小學,這是一個人口變化和週期規律變化的必然結果。

南都:出生人口減少、生源減少的趨勢下,民辦教育機構應如何轉型?

劉林:民辦教育面向市場,必然會受到人口市場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由於階段性需求或區域性需求減少,民辦學校自然面臨停辦的情況。

民辦教育協會倡導民辦學校建立對所在區域市場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意識到人口變化對教育機構的影響有滯後性,要認真研究人口的走向和波動規律,在人口增長時期,增大學校的規模和投入,也要爲低谷期做好充分準備。其次,要關注區域的市場需求和機構佈局,比如某區域職業教育發展總體較好,但如果全是職業教育,就會供給過剩。當前已經由此前的面向全國招生轉變爲區域招生,因此民辦教育需掌握本區域供求關係,從中尋找轉型道路。

如果發現市場需求不足以支撐學校可持續發展,建議幼兒園中小學等機構及早轉型。可以就地轉化爲面向兒童的社會服務機構,提供綜合或托幼等服務;也可以將辦學地點遷移到區域內還有需求和經濟實力良好的地方。

還要提醒的是,民辦學校要防範過度擴張帶來的風險,以我們的經驗來看,相當一部分民辦學校適合“小而美”的辦學模式,但部分學校喜歡“大而全”,在資本的推動下,走上集團化連鎖辦校,最後倒在經營不善。

歷經前一階段的規範,當前民辦中小學發展進入政策穩定期和人口變化的窗口期,當下最重要的還是擴優提質、提升辦學質量。

南都:對家長來說,如何避免踩進教育機構爆雷的“坑”裡?

劉林:首先要注意“大課包”現象,即市場上很多培訓機構和幼兒園提供優惠折扣,以“大課包”名義一次性收好幾年的學費,家長要儘量避開這種跨期繳費。

對於已經爆雷的機構,建議理性維權。監管機構要儘可能採取兜底辦法,另外大家也要判斷一下,機構是否還有緩過來的可能。如有可能,要給經營者一定時間和空間來渡過難關。反之,如果所有人集中退費產生擠兌,這個教育機構就徹底無望,只能走破產之路,各方都受到損失。如果給一定緩衝期,在政府監管機構指導下,機構還可以通過轉型自救、行業互助、“退費+兌換”等方式儘可能減少家長損失。

採寫:南都記者 郭若梅 蔣小天 呂虹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