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須開膛剖腹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有效治療早期消化道癌

安南醫院坤峰醫師提醒民衆消化道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療效果纔是最好的。(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林悅/臺南報導消化道相關癌症佔十大癌症半數,口腔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癌、肝癌等都是,手術切除預後效果佳,惟不少民衆懼怕開刀而延誤治療,安南醫院發展內視黏膜下剝離術」,藉由內視鏡進入胃腸消化道,用微型電刀將早期癌切除,保留完整消化道;不須開膛剖腹就能處理病竈,出血少、恢復快,病人滿意度高。

消化科蔡坤峰醫師指出,一名40多歲男子有抽菸史,先前於外院健檢發現息肉而來求診,追蹤大腸鏡發現大型扁平型息肉約4至5公分,經染色與窄頻光學內視鏡診斷後,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手術(ESD)完整切除,後經病理診斷爲鋸齒狀腺瘤

預防醫學科技日新月異加上癌症篩檢之全面推廣,消化道癌症在早期癌症階段或癌前病變時就被發現的比率大幅上升,過去針對癌症的治療僅爲傳統外科手術一途,將有病竈的器官全部部分切除,病人雖然能夠痊癒卻有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失能,導致病人卻步。

蔡坤峰醫師表示,隨着內視鏡檢查儀器與光學診斷技術等精進醫學的進步,日本自1995年開始發展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藉由內視鏡從口側肛側進入胃腸消化道,用微型電刀將早期食道癌及胃腸癌切除,而保留完整消化道,病人不用經歷傳統外科手術插管麻醉與開胸剖腹折磨,並能減少早期癌患範圍傳統手術所造成的器官失能。蔡坤峰醫師說,並非所有個案都適合執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在發現病竈之初,以高階之光學擴大內視鏡加以特殊染色以,進行內視鏡診斷相當重要,經診斷確認無深層侵犯與淋巴轉移之風險,纔可執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此手術難度較高但經過多年發展下來,學者專家普遍認爲「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爲一安全有效之早期腫瘤治療,其併發症包含出血(約5%)與穿孔(約3%)。

此外,手術其他好處還有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短,病人平均約3至5天即可出院正常生活腹部也不會留下任何傷口,不過手術切除下來的腫瘤需要病理科醫師細切檢體以仔細判讀其特性與侵犯深度,才能確認手術完整性是否大功告成。安南醫院消化科團隊自2018年中開始至今已陸續成功施行數十例「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