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鳥人變大花臉 李寶春推京劇版《魔笛》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將推出新編京劇《魔笛》,將東西方藝術融合。(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提供)

京劇名角李寶春(左)新挑戰,推出京劇版《魔笛》,音樂設計由鍾耀光(右)擔任。(李欣恬攝)

捕鳥人變大花臉,夜後成爲花旦,交響樂變西皮二黃,京劇名角李寶春新挑戰,推出京劇版《魔笛》,他表示,除了音樂上的轉換,角色性格也更人性化,「例如夜後這個角色,在歌劇裡是以演唱爲主,但在京劇裡性格更分明,有怨恨有憤怒,有無奈也有頓悟。」

說起《魔笛》的「夜後」一角,最著名的詠歎調〈地獄之復仇沸騰在我心中〉,高亢、激昂又快節奏的旋律,是大衆熟知的曲調,這在京劇裡該如何轉換?李寶春表示,「京劇裡也有類似的『疙瘩腔』,將音符稍加調整,會有類似的感覺,以戲曲爲基礎,和莫札特的音樂做了融合。」

音樂設計鍾耀光表示,莫札特的音樂作品非常經典,有很多段落已經是衆人熟知的符號,「有些段落無法要求京劇演員沿用演唱,但是可以轉換成不同的表現手法,像是夜後唱段的旋律,我就把它變成一首竹笛的曲子,放在上半場的序曲裡。」

鍾耀光表示,原作裡在序曲裡是降E大調,京劇一般鑼鼓場的習慣是E調,「我尊重莫札特的處理,在一部作品裡的每個樂段,使用什麼調都有背後的意思,因此我保留八成原本的調,一一移調處裡。」鍾耀光幽默表示,假如觀衆聽見開場音樂,「說不定還會覺得自己是不是走錯場,要到隔壁纔是演京劇。」

《魔笛》故事描述夜後的女兒被擄走,因而特別請託王子,帶着一把魔笛和捕鳥人同行,一起去營救夜後的女兒。李寶春表示,在角色命名上,他從演員的本名做發想,像是飾演夜後女兒的孔玥慈,就化身成劇中的月慈公主,飾演王子的李隆顯,就成爲龍若王子。李寶春自己則是同時擔任編劇、導演和演員。

有趣的是,李寶春說,這次會用真人演員飾演森林裡的樹和動物,「我們演的動物和樹一定要跳脫傳統程式裡所規範的方式,例如傳統戲裡的猴戲,除了美猴王之外,其他小猴都沒個性,但這次我希望每隻動物、每棵樹都能找出個性。」演出將於12月25日、26日在臺北國家歌劇院,12月30日、31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