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貸款轉讓業務三季度已破千億元 批量個人業務同比近翻番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郭聰聰 北京報道

10月16日,銀登中心在其官方公衆平臺公開了2024年第三季度不良貸款轉讓業務數據,三季度成交額爲645億元(未償本息口徑),成交量爲213單,無論是從成交總額還是成交數量上,業務整體運行同比、環比齊齊走高。

從全年數據來看,不良貸款轉讓業務掛牌金額合計1627.1億元,成交金額合計1276億元,這也是今年不良貸款轉讓業務市場首超1000億元規模。

其中批量個人業務份額最高,成交額爲546.6億元,佔比84.74%。同時據10月14日銀登中心公佈的最新一期“已開立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賬戶機構統計表”來看,距離9月18日披露版本,又新增了9家開立賬戶,試點業務機構與賬戶數量的持續擴容,繼續爲釋放個貸不良轉讓市場規模助力。

與此同時,金融監管總局持續規範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漸進式影響着不良貸款市場的增量及增速,同時個貸處置流程與手段的日益規範化,也將讓不良處置市場的粗放生長將成爲過去。

在大浪淘沙之後,規範經營的主體機構將立於潮頭。

10月16日,銀登中心公告了2024年第三季度不良貸款轉讓業務數據,公告掛牌總體數額合計1627.1億元,成交額合計1276億元,今年又一個千億市場就此誕生。

無論是從成交總額還是成交數量上,第三季度的不良轉讓業務整體運行同比、環比齊齊走高。

從成交數據上來看,批量個人業務仍領跑市場。三季度批量個人業務成交額爲546.6億元,佔比84.74%,是單戶對公業務與批量對公業務成交額之和的5倍多。從季度走勢來看,批量個人業務同比增長96.27%,環比增長56.7%。

在個人業務資產類型結構上來看,信用卡透支、個人消費貸款仍佔比較高,合計佔總額的近90%,其中信用卡透支在成交額與佔比上均有上升,成交額262.2億元,佔比48%。

就成交平均折扣率及平均本金回收率來看,2023年第三季度平均折扣率爲5.8%,平均本金回收率爲9.4%,從走勢上看,兩指標全年均呈上漲趨勢。按照資產類型劃分,個人經營類貸款本金回收率最高,爲12%,其餘依次爲多種資產組合貸款、個人消費貸款與信用卡透支。按逾期時間來看,逾期時間在一年以下的,平均本金回收率最高。

據銀登中心數據,2023年不良貸款轉讓業務公告掛牌金額合計1588.2億元(口徑:未償本息),今年截至三季度,掛牌金額合計(1627.1億元),在市場規模上已遠超去年水平。此外Wind數據統計,股份制商業銀行2024年上半年不良貸款餘額​​合計爲4,978.04億元,排名前5的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均超600億元,​​其中浦發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最高,爲747.58億元。同時據10月14日銀登中心公佈的最新一期“已開立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賬戶機構統計表”,已有967家開立機構,據9月公佈名單又新增了9家個貸開立賬戶。

不難看出,無論是從市場規模增長上看,還是從開立機構增量來看,不良貸款轉讓業務仍處在加速期。

此外較銀登中心以往的業務統計數據公告,本次三季度的業務公告在公佈口徑與方式做出了較大創新。

第一是劃分標準的變動。本次數據披露以業務運行情況爲劃分標準,對不良貸款轉讓業務的整體情況、批量個人業務運行情況、單戶對公業務運行情況、批量對公業務成交額進行了細緻分析,更加直觀的反應了不良貸款轉讓的情況。

第二是統計口徑的變動。在整體業務統計口徑中,加入了“未償本金”標準,更加全面的反應了不良市場資產的規模。就拿2024年三季度數據來看,不良貸款轉讓業務總體成交數額按照“未償本金”口徑爲414.3億元,按照“未償本息”口徑爲645億元,在兩個統計口徑之下數額之差,可以對不良資產規模有更加直觀的感受。

此外公告也在披露數據項目上作出了創新,首次將“活躍受讓方機構”作爲披露項目。銀登網稱這是該季度受讓批量個人業務項目數最多的前十大機構,其中包括天津濱海正信資產管理公司、江西瑞金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吉林省盛融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昆朋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國通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國瑞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長沙湘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省浙商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火慄網特聘高級研究顧問彭城告訴本報記者:“此次公告採用的創新口徑與方式均是根據已有的業務數據和分類細化而來的,是對現有數據的進一步整理和公佈。”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口徑細化,加強了市場對不良貸款業務的瞭解。

但千億規模的不良貸款市場的膨脹發展並非是一個良好積極的金融安全信號。近年來監管與行業相繼出手,遏制不良貸款生成速率,加強風險管理,整頓行業亂象,這令行業主體機構都將面臨新的挑戰。

參與不良貸款轉讓業務的行業主體包括出讓方與受讓方,出讓方以股份制銀行與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爲主,受讓方以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爲主。

從不良資產出讓方來說,也即賣包方,正在面臨新的監管要求。今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爲規範股份制銀行等三類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發佈“54號文”,其中將“資產質量遷徙情況、處置前不良貸款形成率、擔保增信類互聯網貸款業務在代償賠付前的逾期貸款形成率”三個新增的考覈指標納入考覈體系的要求。

本次監管提出的不良貸款生成率是衡量銀行資產質量變化的重要指標之一。它反映了銀行在報告期內新增不良貸款的速度和規模,對於評估銀行的貸款風險管理能力和資產質量狀況具有重要意義。計算方式爲: (本期新增不良貸款餘額+本期不良貸款覈銷) / 前期末總貸款餘額。

此次監管機構的調整對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談及未來市場的走勢,彭城坦言:“未來銀行通過快速覈銷、三方代償以快速降低不良率的方式將不再具有意義,這對金融機構個人貸款發放的底層邏輯帶來重大影響,進而影響個人信貸業務的發放,遠期來看,這將逐漸影響個貸不良市場的增量及增速。”

此外,彭城還從不良處置、投資資本角度對市場走勢做了進一步的分析。他說道,不良資產受讓方——不良處置行業也正在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整頓,無論是傳統方式催收還是科技催收手段,合法催收、規範催收是首要滿足的,也是必須滿足的。行業整頓將令市場走向規範化,以往粗放的生長方式將成爲過去式。同樣的在買包領域,“低買高賣”的投機行爲將大大減少,耐心資本會更多的進場,看好中長期的投資回報。

在大浪淘沙之後,規範經營的主體機構將立於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