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長記性?美國又在說“規則不能由中國定”
當地時間6月9日,拜登將展開對歐洲多國的訪問,行程包括英國、比利時和瑞士。據路透社報道,拜登將在英國與約翰遜會面時重申美英兩國特殊關係,並在G7峰會結束後前往布魯塞爾參加北約領導人峰會,隨後在日內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
這條路線顯然是精心設計的,再次凸顯了美國的決心——拜登此前在線上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時曾表示:“美國決心重新與歐洲接觸,與諸位磋商,並重新贏得我們作爲可信賴領導者的地位。”
想當“可信賴領導者”,就必須有值得信賴的理念和構想。臨行前,拜登把他的構想發表在了《華盛頓郵報》上。
拜登稱,他的歐洲之行旨在踐行美國對盟友及夥伴重新作出的承諾,以及彰顯所謂民主的西方國家在這個新時代應對挑戰並遏止威脅的能力,包括增進各國衛生安全以及推動強勁且具有包容性的全球經濟復甦等。
在文章中,拜登還提出了推動全球清潔能源轉型、升級全球基礎設施等願景,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給歐洲盟友們“畫大餅”時,卻頻頻以中國爲比較對象。
例如,他在談及基礎設施時說,“全世界民主的西方國家將提供一種可取代中國的高標準選項,以升級更富有彈性且可支持全球發展的實體、數字及衛生基礎設施”。
在談論貿易問題時,他又說,“我們將重點確保由推行市場經濟的國家——而非中國或其他什麼國家——來制訂21世紀的貿易和技術規則。”
在拜登口中,中國似乎成了他對歐洲盟友威逼利誘的工具,在需要時就拿出來說事兒。但這次放完話,搶在歐洲國家之前跳出來“表忠心”的,卻是北約。
6月7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與拜登舉行會晤,他在會後放話稱,中國和北約價值觀不同,所以北約必須與太平洋地區的盟國合作,抑制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對先進軍事能力的投資。
這話說得……如果美國和北約的價值觀就是頤指氣使、唯我獨尊,不講平等而動輒講什麼“從實力地位出發”等以勢壓人的話,那中國的確與它們不同,因爲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那麼,歐洲人呢?他們是否會跟隨拜登的“指揮棒”起舞,成爲外媒連日來重點討論的話題,而情況似乎並不像美方所預計的那樣樂觀。
▲資料圖:當地時間2021年3月25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以線上視頻的方式出席歐盟峰會。(人民視覺)
雖然拜登在《華盛頓郵報》上說得天花亂墜,但歐洲人也有自己的顧慮。畢竟美國利用丹麥情報部門監聽歐洲盟友的醜聞纔剛曝光不久,這樣一個“盟友”究竟有多值得信賴還要打個問號,而在此時聽到拜登強調“美國將確保其聯盟關係在網絡攻擊等威脅面前堅若磐石”,人們難免會覺得諷刺。
更不用提在貿易和技術規則等方面,美歐的現實利益已經相互衝突了。《紐約時報》近日刊文指出,歐洲人並沒將中國視爲華盛頓眼中那樣近乎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而且其在貿易和能源方面對中國和俄羅斯的依賴程度仍高於美國。
歐盟統計局今年2月發佈的外貿數據顯示,2020年歐盟27國與中國貨物貿易雙向增長,中國首次取代美國成爲歐盟最大貿易伙伴,歐美貿易則雙向下降。在此情況下,拜登宣稱要在制訂貿易和技術規則時排除中國,顯然難以實現。
事實上,此情此景早有先例。
5年前,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就發出過類似論調,他當時是爲了力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巧合的是,他當時也是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文章,稱TPP將讓美國,而非中國,引領全球貿易。
“世界已經改變,規則也要隨之改變。應該由美國,而非中國這樣的國家,來書寫規則,讓我們抓住機會,通過TPP,以此來確保美國掌握書寫規則的筆,而非背上規則的包袱。”奧巴馬說。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隨着特朗普上臺,TPP被立馬推翻,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奧巴馬當時在文章中詆譭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如今早已結束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15個RCEP成員國去年11月已正式簽署該協定。
美國當初在亞太地區搞TPP最後鎩羽而歸,如今又要在歐洲拉盟友下水,但據法新社報道,在與拜登會談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7日爲歐盟努力與中國達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做法進行了“辯護”,他表示“確信這項正在談判的協議是朝着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大步”。
正所謂“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更何況拜登現在連歐洲人的“靈魂”恐怕都還沒觸動——路透社6月7日援引德國一項民調結果報道稱,在訪問歐洲前夕,拜登並沒有成功挽回美國此前的聲望。
這份民調報告顯示,“拜登政府執政的頭三個月沒有影響法國和德國對美國在全世界影響力的看法”。
不過,拜登貌似仍然對自己的影響力信心滿滿,他在《華盛頓郵報》所撰文章結尾提出了一個自認爲是“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界定意義”的問題:“在一個迅速變化的世界裡,民主國家能否團結起來,爲我們的人民帶來切實結果?”
他自問自答道:“我認爲答案是肯定的。本週在歐洲,我們就有機會證明這一點。”
但英國《金融時報》7日的分析或許更貼近現實,文章援引外交官的話警告說,在美歐可能的團結聲明之下,拜登將不得不面臨一個尷尬的現實,即歐盟的經濟和戰略重點與美國不同,而且這些分歧一直存在公開化的風險,比如一些歐盟國家不喜歡“對手”這個詞,而華盛頓經常用這個詞來指代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