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運動的學生們,撐起了中考體育培訓

進入4月,多地開啓體考。

隨着中考體育改革不斷深入,無論分值、考試項目還是權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僅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日常鍛鍊提出了要求,更促使相當一部分不喜歡體育的孩子們,開始重視運動。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教學生在中考體育中拿分,正在成爲一門「熱生意」。

體育差生,「卷」出體培的新生意

中考體育改革數年,重要性一直在增加,雞娃教育也大有向「煉娃」發展的勢頭。

考試本身也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從最開始的跑步、跳遠、仰臥起坐,到如今三大球、乒乓球、跳繩等全面納入,中考體育覆蓋範圍正在逐步走向完善。

以北京爲例,2024年中考體育現場考試採取分類限選的方式,設置了4類22項考試內容,在素質項目外還有運動能力考查,包括足籃排和乒乓球、羽毛球以及體操、武術、游泳等。

中考體育改革的初衷,就是讓學生們能夠掌握一到兩項運動。考試項目的多樣性創造了公平的基礎,卻也在無形中放大了部分學生的體育弱點。

「難的不是金錢和家長的精力,而是在短時間裡,讓大多數本來就沒有運動鍛鍊習慣的學生,承受身心的雙重壓力。」北京的初二學生家長安國軍告訴氪體。

的確,對不愛運動的青少年而言,他們往往更需要課外輔導,這也是近幾年「中考體育突擊班」業態廣泛出現的原因。

從這一點上看,相比較傳統體培「興趣班」的定位,中考體培正相反。因此在實際的培訓過程中,所面臨的情況也可能截然不同。

「很多人對中考體培有誤解,實際上,我們更多的是去服務青少年的心理,」在廣東省開出5家體培門店的魏昀告訴氪體,「來報班的孩子大都不喜歡運動,甚至有懼怕、畏難的心理,這些都需要幫助他們克服。」

因此,如何幫助「體育差生」獲得更多成長,並最終轉化成拿分能力,可能是當下中考體培的核心目標。

中考體育,給體培行業帶來了什麼?

過去一年,體育教培機構深陷「閉店潮」,行業震盪背後既有經營問題,也有傳統體培模式的缺點,曾經習以爲常的「先拿錢、後授課」的擴張模式備受挑戰。

中考體培似乎成了機構們轉型的方向。

一方面,家長們對教練的經驗要求不高,成本可控,甚至在小區和公園都可完成。另一方面,家長們需要孩子得到更多的指導,這也讓市場需求不斷涌現。

實際上,中考體育培訓的內核,絕不是緊抓家長焦慮的「速成班」,我們應該看到的,是更多亟待挖掘的市場價值。

「在學習上,多做題可能會提分,但自己練跑步能快多少?就算快10秒,但不是滿分就不夠,」安國軍直言道,「如果自己練,‘體育差生’很難做到大幅提升,找好教練是有必要的。」

在這一點上,魏昀同樣深有感受,「青少年的身體情況都不太一樣,不管是訓練量還是強度、技巧,都需要在產品上更有針對性,更系統化的課程,還包括鍛鍊後的拉伸,都需要教練有一定的專業度。」

與此同時,短期集訓在價格和課程安排上更爲靈活。「一對一的短期班,課時費平均200元一節,」蘇陽介紹道,「大部分學員是在初一結束的暑假來報課,暑期21天的訓練營約1800元,日常週末班和籃球課,每課時平均在100元上下。」

而與培訓效果同樣重要的,則是如何調動起青少年的運動興趣。

「制定訓練計劃並堅持執行其實並不容易,尤其是在意志力層面,讓青少年做到自律是很難的,」魏昀分享道,「我們要求教練員們把心思關注到每一個孩子身上,比如給予獎勵,讓他們在取得成績後得到滿足感,做好正向的運動反饋。」

相比較「臨時抱佛腳」的培訓班,提前重視體育觀念,塑造青少年運動愛好,反而是更有效果的方式,更容易塑造運動觀念和興趣。

在當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體培機構,更早地接觸學生,甚至不少機構在推廣時,把地推做到了五、六年級家長的身邊,不僅能提前鎖定客源,更拉長了培訓週期。

不過,家長們的耐心和精力有限,一旦在短時間內不能幫助孩子提升,體培機構同樣面臨壓力——非興趣指向的「中考體育培訓」,也可能會導致青少年更討厭運動的副作用。

中考體育改革,讓原本屬於學校、家長的青少年體育教育,一部分轉移到了社會培訓當中,讓這門生意的商業模式更爲明確。不過在行業向前的過程中,同樣要自我更新以適應社會需要,更要面臨着來自政策與監管的壓力。

中考體育培訓,會成爲好生意嗎?

當下,中考體培尚處於發展初期,北京就已經率先開始了監管。

本月,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體育局發佈《北京市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試行)》,提出機構應堅持「健康第一」導向,抵制「應試體育」思維,以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體質健康、提升運動技能爲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得以任何形式開設學科類課程內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與體育中考等掛鉤,以防制造社會焦慮。

《標準》發佈後,氪體在走訪中發現,許多北京的機構紛紛撤下宣傳物料,轉而以「體適能」「青少年減脂」等標籤進入家長視線。與此同時,相比較推廣,家長之間轉介紹的成功率更高,處在發展初期的中考體培更容易被「口口相傳」,進而打響品牌。

不可否認的是,在市場變化背後,體育在校園中的地位,正不斷被改寫。

此前,在北京2025年新中考改革中,計分的考試科目由10門減至6門: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外語、物理、體育與健康。分值上,體育與健康爲70分,其中現場考試分值30分、過程性考覈40分——對比中考總分從670分調整爲530分,體育的70分所佔的權重大幅提升,結合之前的考試項目改革,讓中考體培市場快速升溫。

「跑步、跳遠這些比較常規,球類運動上很容易丟分,」在河北一家大型體育場館做培訓的蘇陽告訴氪體,「核心原因還是因爲不熟悉,雖然學到了一些應試技巧,但身體不會說謊,球性訓練可能都不到位,更別說掌握真正的技術動作了。」

因此,在監管之下的中考體培,更需自身的規範化演進,讓校外培訓不單是「技巧培訓」,而是校內教學的補充。

畢竟,社會教練員可以在某項運動中更專業,對孩子進行精準教學。甚至對於很多有運動天賦的好苗子,最先啓蒙、教育到他們的,很可能是社會培訓的教練員。

更不用說,體育運動與賽事帶來的挫折教育、團隊精神和規則意識等個人品質,都需要在孩子們在校園教學難以覆蓋的校外培訓中去獲得。

中考體育改革在創造商業空間之餘,最大的推動依然在校內——相比起以往「體育副科」的地位,如今「體育很重要」的觀念,正在深入到萬千家長與青少年心中。

體育很重要,不僅能給一個熱愛運動的孩子帶去快樂,同樣能幫助青少年塑造更健康的身體,埋下一顆運動的種子。體育培訓的核心價值更應該順應這一趨勢,讓體育助力成長,迴歸教育。

比起分數與生意,一代青少年的運動觀念的改變,可能更值得我們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