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折磨自己 覺得孤單不是你的問題 破解傷人的迷思
別再折磨自己!覺得孤單真的不是你的問題,看懂那些常見冷血又傷人的迷思,找出在生活裡溫柔相待力量。(示意圖/Shutterstock)
當我們因爲種種原因陷入孤立時,不只會感到孤單寂寞,更會對於自己的處境感到羞愧,因爲我們的社會把孤立無援的人給污名化了。60歲的單身女作家芙爾沃克,本身是位資深心理復健諮商師,卻在生活處處碰壁時,與其他人一樣羞於向人求助。當她終於走出孤立後,她決定對面臨同樣問題的人伸出援手,把經驗寫成《你可以獨立,但不孤立》一書,希望當誰也找不到人可以倚靠的時候,提供暖心、坦誠而撫慰人心的建議。以下是重點書摘:
每一個讓我得以掙脫孤立牢籠的經驗啓示,底下都有一個必須打破的迷思。這些迷思曾經誤導我,讓我繼續陷於孤立,也呼應我們文化給孤立者貼上的污名。
不幸的是,面對孤立的處境,我們經常會自責,以社會污名來評判自己。事實上,當我們最需要向外求援時,我們往往會阻止自己這麼做。孤立背上污名,對它的迷思和信念打擊着我們的信心,摧毀我們努力建立新連結時所需要的勇氣、希望和資源。
以下提及的迷思主要源於社會污名,會造成我們陷入孤立處境:
造成我們陷入孤立處境的迷思與破除建議。(圖/商周出版提供)
造成我們陷入孤立處境的迷思與破除建議。(圖/商周出版提供)
思索這些讓人陷入孤立的迷思時,就可以理解爲什麼人們爲了避免被評斷、看輕或排擠,會不願意踏出腳步,朝別人伸出手。
要打破孤立,答案看似簡單明瞭,就是「走出去」,例如去當志工、加入團體運動,或去上上課,但是當這些迷思和信念打擊我們的社交信心時,要這麼做就不容易。這些根深柢固的思考模式會阻礙我們求助及建立所需的支持,能察覺到這一點,我們對自己跟對別人纔會有更多耐心和同情心,也更願意接納。
不幸的是,社羣媒體會增強和利用社會污名,甚至把社會污名變成一種武器,加深這些迷思對我們的影響。我們每天都會看到惡意的評論,到最後變得麻痹無感,認爲這些污名化、羞辱和沒有禮貌的言行是數位時代所必然。就算我們不是這麼脆弱,在我們最寂寞、最孤單的時候,得不到一個「贊」、被刪好友,或是在貼文底下看到殘忍的留言,還是會讓人覺得很受傷。
我個人就是最好的證明,經歷一整天忙着安撫生氣和焦慮的家屬的諮商工作,心力交瘁時對社羣網路的動態總是特別敏感。上週我下班回到家後,打開臉書,不知道爲什麼,一個我真的很喜歡也很敬佩的朋友突然刪了我。我立刻陷入自我懷疑,就像十三歲的孩子被同學拒絕一樣。然而,不消幾分鐘,這些陰鬱的感覺消失了,我想到隔天要去一位好友家吃晚餐。我心中充滿喜悅及感激,這段友誼得來不易,我投入了許多愛、努力、耐心和寬恕。謝天謝地!這纔是真實的、美好的連結,而不是網路上虛無縹緲的關係。事實是,社羣媒體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永遠都不夠好,但充滿愛的、實際的關係才能帶來真正的歸屬感。
在走出孤立的漫長旅程中,我得到許多啓示;擔任了二十多年的諮商師,面對嚴重孤立的人,我學到很多也從中獲得許多經驗。我想要分享建立一個更好的支援網路的方式。此刻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擴大真實社羣的支持,降低網路社羣、污名化、愈來愈少面對面對話溝通所造成的問題。殘酷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溫柔相待。
《你可以獨立,但不孤立》書封。(圖/商周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