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教出混蛋:孩子欺負別人怎麼辦?美國研究數據談霸凌與教育

2014年研究指出,美國約有三分之一學生曾做出傳統定義的霸凌行爲。圖爲美國影集《少年謝爾頓》當中的霸凌橋段。 圖/CBS

▌本文爲《別教出混蛋!終結霸凌、自私、厭女者:孩子犯錯怎麼教?科學大數據當你的教養神隊友》(遊擊,2024)書摘

2019年,非營利組織兒童心理研究所(Child Mind Institute)在紐約曼哈頓公園大道(Park Avenue)上的一個豪華空間舉辦了一場慈善募款午宴,現場的小組座談會是由演員兼作家艾莉.溫特沃斯(Ali Wentworth)主持,臺下則有數百位穿着體面的慈善家在啜飲着冰涼的茶飲。溫特沃斯一邊介紹座談會的主題「養育出更善良的孩子」,一邊說道:「社會現在瀰漫着一股惡意與腐敗的氣息,我有點擔心我們的孩子正逐漸喪失同情心、同理心,還有善良的心。」

臺上兩位與談人分別是兒童節目《妙妙狗》(Blue’s Clues)和《小老虎丹尼爾》(Daniel Tiger’s Neighborhood)的創作者兼執行製作人安琪拉.桑托米羅(Angela Santomero),以及時任兒童心理研究所焦慮症研究中心(Anxiety Disorders Center)資深主任的心理學家瑞秋.布斯曼(Rachel Busman)。

在一小時的座談會上,這三位女性花了大部分時間在探討養成善良性格的育兒妙招,而臺下的觀衆則連連點頭認同。接着,在送上甜點時,溫特沃斯表示開放觀衆提問。與會者提出的問題之中,每五題就有四題緊扣着霸凌議題。一位媽媽提問:「如果其他小朋友對我的孩子不友善,我該怎麼辦?」「該怎麼跟孩子討論別人不夠善良的現象?」這個問題來自另一位媽媽。接着還有人問:「如果我兒子遭遇了霸凌,我該找霸凌者的家長談談嗎?如果聯絡上了,又該說些什麼呢?」

聽到這些問題時的我相當震驚,畢竟這場座談本來應該是要討論家長如何養育出更善良的孩子,但現場的家長卻都着重於別人的孩子不善良的話該怎麼辦。坐我隔壁一位任職於兒童心理研究所的小姐,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在第四個人發問之後,我們交換了一下眼神,她悄聲對我說:「怎麼大家都假設不是自己的孩子霸凌別人呢?」

我回家之後翻閱了相關研究,才明白我觀察到的情況正巧說明了一個普遍現象。家長通常會擔心孩子遭到霸凌。2017年某項全美調查發現,美國家長將被人霸凌評爲孩子的最大健康隱憂,嚴重程度甚至超過藥物濫用和網路安全,卻又離譜地低估了自家孩子霸凌他人的可能性。

新罕布夏大學(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研究人員對家長和孩子進行調查,發現有百分之三十一的五年級生承認自己會嘲弄或針對他人,但其中卻只有百分之十一認爲自家孩子曾有過類似行爲。尤其是霸凌者的家長,都不太會懷疑這其中有什麼問題。研究人員在訪談承認曾找同儕麻煩的學生時,發現僅有百分之二的家長知曉孩子的霸凌行爲。換句話說,霸凌者的家長最不認爲自己孩子的性格惡劣。

我懂啦,我也不想抱有自家孩子會霸凌別人的這種想法。畢竟大家都會覺得 #我家孩子很乖 的,對吧?但是美國霸凌事件統計數據顯示,我們大家都需要睜大眼睛認清現實。2014年曾有一份報告,針對80個研究進行統合分析,預估約有三分之一的12至18歲青少年會有傳統霸凌行爲(定義:蓄意且一再地傷害無力保護自己的他人),而有將近六分之一的青少年會透過數位裝置對他人網路霸凌。

2004年好萊塢校園電影《辣妹過招》(Mean Girls)改編自《女王蜂與跟屁蟲》,描繪高中女學生之間拉攏小團體、猜忌爭鬥、排擠或霸凌次文化者的現象。 圖/報系資料圖庫

比例聽起來很高嗎?不妨思考一下孩子可能採用的霸凌手段根本不計其數。育兒領域的教育學家蘿瑟琳.魏斯曼(Rosalind Wiseman)在著作《女王蜂與跟屁蟲》(Queen Bees and Wannabes,譯註1)中寫道:「我們與孩子談論霸凌的方式通常是不切實際的,因爲多數專家都把事情想成其中一方邪惡到極點,而另一方完全天真無辜。」

事實上,孩子有可能經常霸凌別人、偶爾霸凌別人,也可能是有時霸凌別人、有時被霸凌。有人從不主動霸凌他人,卻會在別人作惡時跟着訕笑。換句話說,霸凌是一個連續的光譜,孩子參與的程度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每天都不一樣。

當然,霸凌行爲並不是什麼新鮮現象,《簡愛》之類幾百年前出版的書籍中就曾提及。(我是沒那麼老啦,但小學時因眼鏡厚厚的鏡片而被叫「四眼田雞」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可是在過去20年,霸凌議題逐漸受到大衆重視,有一部分是因爲1999年4月20日的事件,當時有兩個青少年在科羅拉多州哥倫拜恩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的學生餐廳內開槍。儘管這兩名青少年看起來並不像是在迴應霸凌,那場駭人的槍擊事件卻引起了外界對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熱烈關注,一夕之間大家都開始討論霸凌有多麼普遍與嚴重。

然而,即使霸凌近年已經成爲衆所矚目的議題,我們也都認爲霸凌是淺顯易懂的概念,但研究顯示,許多霸凌者根本不曉得自己的行爲會傷害別人。這些孩子不見得明白這樣的行爲會影響到他人,有時會認爲大家都覺得很好玩。這也意味着,家長與孩子討論霸凌的方式,有助於弭平這類重大認知落差,並避免孩子不小心傷到他人。

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倫拜高中校園槍擊案,逃出現場的學生驚恐痛哭。 圖/美聯社

▌霸凌行爲的長期影響

如果你認爲霸凌是成長過程中無傷大雅的必經之路,而且「小男生就是這樣」,所以孩子應該學會不去計較……請三思。遭受霸凌可能帶來無法想像的創傷,甚至提高日後憂鬱、焦慮、自殘的風險。2011年某研究團隊請年輕的LGBT成人接受調查,發現國高中時期常被霸凌的人,試圖自殺至少一次的機率比其他受試者高出5倍以上。

最近,我的朋友洛芮(Lori)跟我分享了她中小學時飽受霸凌的經歷,當時她不僅被辱罵、吐口水,還被痛毆。「幾乎都是發生在校車上。欺負我的都是一些受歡迎的人物,會慫恿其他人圍攻我。感覺霸凌我成了加入那個酷小孩小圈圈的捷徑。」她說。洛芮向老師和爸媽等大人透露這件事後,他們卻置之不理,還說她小題大作。她說:「現在回想起來,那應該就是所謂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的情感操縱手法吧,只是當時還不流行這個詞彙。那時的我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醜、最不討喜的人,是我活該。」

經歷了這些事情的洛芮如今已經四十四歲,而且是一位成功的公關經理,但她說被霸凌的經歷對她的人生帶來了悲慘的影響:「一直到最近,我才意識到當時被霸凌、不被支持的感覺,到現在仍舊深深影響着已經成年的我;我的自尊心、自信心,依然遺留在對我惡劣至極的那些人身上。」

另一個朋友克萊兒(Claire)告訴我,她曾被霸凌到覺得自己天生討人厭。那些人到處散播關於她的謠言、在學校餐廳裡朝她丟食物、把衛生棉甩到她的臉上。克萊兒透露,當時一種自我厭惡的惡性循環就此形成,「我這輩子都在努力擺脫它所帶來的陰霾澈底。即使到了現在,我都還是要格外留意,才能避免用那種心態看待事物。」

這些故事真是令人絕望,不過也有些值得思考的正向切入點。霸凌常見於校園,因此常被定調成校園議題。不過家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指出,家庭環境、家長與子女談論霸凌和憤怒的方式,都可能影響孩子是否會對其他人做出具攻擊性的行爲。我們也可以教導孩子該用什麼方式迴應霸凌行爲,或許能杜絕日後再次發生。

《黑暗榮耀》劇照。劇中圍繞女主角遭高中同學嚴重霸凌,成年後展開復仇的情節。 圖/Netflix

圖/遊擊文化

《別教出混蛋!終結霸凌、自私、厭女者:孩子犯錯怎麼教?科學大數據當你的教養神隊友》

作者:梅琳達.溫納.莫爾(Melinda Wenner Moyer)

譯者:黃逸涵

出版社:遊擊文化

出版日期:2024/04/1

內容簡介:美國《科學人》得獎記者用大量科學證據說話,教你如何避免把孩子養成混蛋屁孩。從「研究案例、問題癥結、科學數據、妙招建議」四大方向全面解析;「霸凌、性別、說謊、抗壓……」十一個重要教育議題;培養孩子成爲善良、有同情心的大人。讓霸凌、歧視等負面行爲到此爲止;讓下一代用誠實、自信、同理心,打造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