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大疫靠公筷減少250倍落菌量
大陸逐步復工後,餐飲業開始推行「公筷用餐」行動。(新華社資料照片)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改變許多人的生活型態,愈來愈多大陸民衆開始建立吃飯使用「公筷」的習慣。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所和檢驗中心進行一場實驗,測試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後的細菌對比。實驗結果發現,使用公筷與否,一道菜的落菌量最高相差250倍。
這個實驗小組由11名大陸疾控專家參與測試,實驗地點在一間餐館,選擇涼拌黃瓜、鹽水蝦、幹鍋茶樹菇、炒蘆筍、鹹菜八爪魚和香辣牛蛙等菜品。每道菜都分成兩份,一份使用公筷,一份不使用公筷,並提前進行取樣保存。
報導稱,11名參與人員都經過培訓,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的兩組菜,必須交替着吃。最後每份菜都至少留下25g,用來做第二次取樣。最後經過嚴格無菌操作採樣後,放入無菌樣品袋並迅速存放到採樣箱冷藏。完成取樣後,採集的樣本通過冷鏈運到實驗室。
經過48小時的培育,實驗結果顯示,對比使用公筷和非公筷兩組菜品剩餘部分的菌落總數,「非公筷那一組菌落總數全部高於公筷那一組」。其中涼拌黃瓜菌落總數相差將近3倍,幹鍋茶樹菇菌落總數相差17倍,炒蘆筍菌落總數相差近18倍,鹹菜八爪魚菌落總數相差達250倍。
據悉,涼拌菜沒有經過高溫烹飪,菌落總數一般都比高溫烹飪過的菜要多。負責檢測的專家則表示,如果不使用公筷,一方面會把自身口鼻腔攜帶的細菌通過筷子傳到菜上,另一方面也會導致不同菜品本身攜帶細菌的交叉污染。例如,夾過涼拌黃瓜的筷子,再去夾鹽水蝦,就會導致兩盤菜之間的細菌交叉污染。
實驗結束後,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所所長朱冰強調,使用公筷可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體液接觸,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特別是降低幽門螺桿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