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調的臺灣牌

(圖/大陸外交部)

繼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之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束訪華行,繼之商務部長雷蒙多、氣候大使凱瑞將絡繹於途,最後可能迎來舊金山APEC的「拜習二會」。美國營造如此場景意在爲中美對抗降溫,以免臺海議題成爲拜登明年大選的負債。美國的意圖還不清楚嗎?變了調的臺灣牌,還警醒不了阻礙兩岸交流的民進黨?

「交流對話」已成今年大兩岸(美中)共識,從去年底習、拜達成「峇里島共識」後,小兩岸(臺海)走向和平穩定已是雙方默契。蘇利文和王毅長談8小時,「管控臺海分歧」是首要;布林肯與秦剛5個半小時會晤,臺海仍是焦點。拆除「臺海危機」引信是兩國多次深談的原因,美國或爲了選舉,北京卻贏得戰略縱深。

假設大兩岸談出成果,小兩岸風向會不變嗎?從馬英九申請50位陸生來臺,到海峽論壇閉幕,外界看到的是民進黨不斷阻撓兩岸交流對話。陸委會稱訪臺陸生是「樣板青年」,教育部以「預定訪問的大學要提出安全保障」爲預審條件,上綱上線簡直無極限。

海峽論壇也一樣。蔡政府不斷指責出席的個人或單位「被統戰」,副總統賴清德更稱「被賣了還在幫人家數鈔票」;甚至事隔近2年大陸終於恢復臺灣鳳梨釋迦輸入,臺農百般欣喜,陸委會卻說是「統戰分化、政治操作」,令人好奇究竟誰纔是臺農的父母官?我們真想問蔡總統,你的政務官如何讓兩岸「健康有序交流」?

AIT臺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話說得很清楚,美國絕對支持兩岸交流對話,換言之是提醒臺灣,明年選前拜登政府的政策大勢已定,「臺灣小老弟別再鬧了!」民進黨聽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