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校園霸凌更可怕的,是這種隱秘的“無意識洗腦”
無意識洗腦就像慢性毒藥,侵蝕孩子的心智。
父母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過濾消極的信息,他們才能從容應對他人的隱性攻擊。
作者 | 楓子
前幾天接女兒放學時,她撇着嘴,一副要哭又忍住不哭的可憐樣問我:
“媽媽,你能不能早一點接我回家?”
我連忙問她怎麼回事,以前不是巴不得我晚點去接,她好跟同學多玩一會兒嗎?
女兒支支吾吾不說,我再三安撫,她纔不安地開口:
“林倩(她同桌)總說我做作業慢,還老出錯,就是腦子笨,所以大家纔不喜歡跟我玩,媽媽也不喜歡我,所以才很晚接我回家。”
說完哇的一下就哭了。
我聽完又氣又惱,氣的是,她同桌怎麼能有如此壞心眼,惱的是,女兒怎麼就被人家三言兩語給洗腦了呢?
回到家後,我查了大量的資料,本想好好跟女兒談一下校園社交的話題,結果卻發現女兒的情況,並非個例。
在學校,很多同學會通過PUA、打擊、抱怨等各種方式,反覆向他人灌輸某個負面的觀點,從而讓他人無意識地就接受並內化這些觀點,進而改變原本的行爲和態度。
而這,就是“無意識洗腦”。
要知道,孩子天生渴望羣體的認同,加上心智尚未成熟,三觀還未完全確立,所以往往特別容易受同伴影響,被左右思想。
尤其是下面這5個隱秘的洗腦行爲,看似只是輕飄飄的幾句話,卻如同慢性毒藥一樣,悄無聲息的,侵蝕孩子的心智。
否定:
“你就是不擅長……”
知乎有位網友曾分享,她從小數學還不錯,但上了五年級後,成績就漸漸不行了。
而問題就出現在她同桌上,當時,班上有個女孩的數學太差了,老師便調給她做同桌,想讓她幫忙輔導。
但這個同桌總是把“女孩就是不擅長數學”掛在嘴邊。
當她數學考了高分時,同桌會說她是運氣好,考的都是會的;
而一旦她考砸了或是遇到難題,同桌馬上說這是必然的,因爲女孩就不是學數學的料兒。
斯坦福大學催眠專家戴維·施皮格爾博士明確指出:
“在12歲以前,人的大腦信息傳遞途徑還未成熟,有近85%的兒童催眠感受性極高,4-10歲的兒童最容易接受催眠暗示。”
來自同學的一句句“你就是不擅長……”,就是一個個暗示,如同一座座高牆,把孩子困在其中,讓他們無法看到自己的潛力和價值。
否定的話聽多了,再自信的人,也難免深陷自我懷疑的漩渦。
抱怨:
“××老師的課太無聊了,聽得讓人想睡覺。”
心理學家加利·斯梅爾提出過一個“情緒污染”的概念。
他讓一個心情舒暢的人,與一個愁眉苦臉、煩悶暴躁的人共處一室。
結果,不足到半小時,笑容滿面的人不自覺地開始悲傷。
這個過程神不知,鬼不覺,讓人防不勝防。
學校裡,不少同學就是這麼一個行走的“污染源”,他們滿身負能量,到處吐槽抱怨:
這些抱怨的話,孩子剛開始只是聽一聽,但漸漸的,就會對古詩文,對數學課感到厭倦。
每次一上課,腦子裡就會有個聲音在講:“這節課肯定很無聊。”
然後,孩子就開始走神了,聽不進老師講的課,成績也就慢慢下滑了。
這就是負能量的可怕之處:
看不見摸不着,但卻有着極爲強大的傳播性與殺傷力。
如同病毒一般,一旦被感染,孩子就會被吞噬於負面情緒的泥沼中。
消極:
“學習好又怎樣,以後還不是打工……”
長久以來,學校總流傳着一種偏頗的聲音:
“大學畢業就失業,讀那麼多書幹什麼?”
“本科畢業又怎樣,還不是給只有小學畢業的老闆打工。”
“讀書那麼辛苦還不如做個網紅,輕鬆又掙錢。”
這樣的聲音若是聽多了,本來學習壓力就大的孩子,只會更加不想讀書,只想玩遊戲,刷視頻…… 甚至想要放棄學業去做網紅。
杭州一位叫凱航的男孩在初三的時候,就因爲聽信了同學“讀書無用”的言論,還沒參加中考就輟學打工了。
如今十幾年過去,他在工廠打過工,送過外賣,也幹過工地,每天又苦又累,這才明白:
當初自信滿滿踏上的,不是坦途,而是一條滑向深淵的陡坡。
他說:“你把學歷當廢紙,社會就會把你當廢物。”
是啊,沒有讀書卻依然衣着體面的案例,不過是倖存者偏差。
用個例代替普遍,輕信讀書無用論,只會讓未來之路佈滿荊棘,步履維艱。
捧殺:
“你都這麼聰明瞭,還要這麼努力呀?”
看過一個故事。
烏鴉嫉妒孔雀斑斕之羽,遂贊曰:
“孔雀之羽,美絕無雙,太陽之光亦不如。”
孔雀心花怒放,尾羽高揚,盡展風華。
烏鴉又贊:“如此絕世之姿,理應萬獸共賞,尊您爲林間之王。”
孔雀深信不疑,自此怠於覓食,忽視冬儲,終日立於枝頭,炫耀其羽,期盼四方讚美,最終因寒冬無食,餓死枝頭。
魯迅先生說,殺人不一定用刀,而捧殺可能是最高明的招兒:
把人捧上天,使其狂妄自大欣欣然,忘乎所以。
一位高考失利生就曾無比後悔地說:我最大的錯,就是把恭維的假話,當成了事實。
高三時,他從外地轉回戶籍地讀書,結交了一個嘴巴很甜的同學,經常對着他各種誇誇:
在糖衣炮彈下,他不免飄飄然,作業題專挑難題去解,對於基礎類的一概不理。
就算考試成績不理想,也只是自我安慰,覺得是馬虎。
所以不可避免的,他高考考砸了。
“捧殺”於人而言,就是一把溫柔的刀,殺之於無形。
畢竟,當讒言足夠順耳,足夠美麗,還有誰會用理智去思考真實的情況。
貶低:
“你牙齒那麼難看,你怎麼敢張口笑?”
博主@CC爸媽分享過朋友女兒的親身經歷。
朋友女兒上學後,結交了一個性子軟、很愛笑的新同學,兩個人玩的很要好。
但過了段時間,朋友就發現一向活潑開朗的女兒,變得越來越自卑、內向。
還總是問朋友:“媽媽,我是不是太黑了?”、“我穿黃色不好看吧?”、“我是不是不會說話,招人嫌啊?”
朋友這才認識到,女兒的自我判定,跟那位同學有關係。
因爲她曾聽那孩子各種打趣自家閨女:
同學說這些話時並無惡意,朋友權當是同學間的玩笑。
萬萬沒想到,看似大大咧咧的女兒,卻把這些言論聽進心裡了。
想起傅首爾說的,一個人你要讓他自信非常難的,但你要讓他自卑,易如反掌,特別是小孩你只要天天跟他說,他這裡不好,那裡不好,他一定會相信。
孩子天性敏感,尤其在意周圍同學對自己的評價。
所以,哪怕看似是打趣的話,只要暗含貶低,就會一點點蠶食孩子的自信心,讓自卑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瘋漲。
當孩子走進學校,就走進了一個小社會。
在這裡,不僅有真善美,更有假惡醜。
我們無法替孩子篩選同學,更無法替孩子規避生活的惡意。
所以,父母不妨從下面這兩點入手,幫助孩子遠離“無意識洗腦”。
1. 區分毒同學和好同學,靠近積極向上、正能量的同學
朋友曾聊過她女兒的事。
小學二年級時,一向愛跳舞的女兒,突然說什麼都不肯去練舞了。
她生氣地罵了女兒一頓,女兒竟然說:
“我同桌說了,舞蹈是取悅他人的一種運動,低俗的人才去練舞。”
更讓她氣憤的是,女兒竟然好幾次撒謊騙錢,被她發現後,反而理直氣壯:
“我同桌也是這麼做的,爲什麼我就錯了?”
無奈,她只能找到老師,請求老師給女兒調換座位。
然後,她又找了很多案例跟女兒講如何選擇朋友,應該向什麼樣的同學學習,以及交友不慎的危害,才讓女兒意識到:
與誰在一起真的很重要,跟着蒼蠅只能進廁所,跟着蜜蜂才能找到花朵。
之後,女兒和另一位三觀正,品行佳的同學成了好朋友,兩人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再也沒讓她操心過。
俗話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當孩子遠離那些不斷消耗他,讓他感到焦慮、自卑、內耗、悲觀、不舒服的同學,孩子自然不容易被毒同學洗腦。
2. 區分觀點和事實,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被別人三言兩語就洗腦的孩子,大都是因爲他們分不清觀點和事實,只能被動地接受外界信息輸入。
所以我們和孩子相處時,不妨多做區別“事實”和“觀點”的練習。
所謂事實,就是一種客觀存在,可以被證實真僞。
而觀點,僅僅是一種感受或看法。
比如,兩個孩子玩踢球,一個孩子踢了幾次都沒踢進球門。
對方說:你沒踢進去。這是事實。
但如果說, “你真笨”,或是“你怎麼總是xx”,這種帶有明顯個人主觀性的詞語,表達的就是觀點。
同一個事實,不同的人可以產生很多不同的觀點,有的甚至矛盾的。
所以,面對他人的言論,不要跟風吐槽,而要先判斷是事實還是觀點。
當孩子學會了辨別,有了過濾信息的初步能力,他就能從別人的攻擊中抽身而出,成爲一個會獨立思考,頭腦清晰的人。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
“兒童的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父母和兒童相互的世界,一個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是孩子世界的一半。
孩子靠近什麼樣的同學,就是選擇什麼樣的人生。
所以爲人父母,我們一定要守好孩子社交這一關:
儘早讓孩子遠離喜歡否定、抱怨、捧殺、消耗、貶低他的同學。
學會辨別,並靠近那些真正爲他好,陪他前進,引他成長,予他正能量的同學。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