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該怎麼辦!及早對症治療預防慢性威脅

鼻竇炎的特徵爲黃綠色濃稠的鼻涕,伴隨黃鼻涕倒流、咳嗽、兩頰或前額脹痛等症狀,儘早治療可避免慢性威脅。(圖片來源/pexels)

臺灣屬溼氣重的海島型國家,容易使人產生鼻子與呼吸道方面的病症。全臺灣有300萬人患有慢性鼻竇炎,不只造成鼻涕倒流、咳嗽等現象,甚至還會影響到眼部、腦部和肺部的健康。臺灣鼻科醫學會秘書長戴志展與臺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葉德輝提出鼻竇炎的病徵,呼籲患者儘早藥物治療,培養病識感重要性,方能避免開刀與後患。

臺灣鼻科醫學會秘書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戴志展指出,鼻子是調控呼吸和嗅覺功能的關鍵器官,包括鼻腔和鼻竇。其中,鼻竇的健康狀態影響着3大功能,包含過濾空氣、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及溼度,以及產生聲音的共鳴。當鼻竇黏膜受感染或發炎時,就可能導致鼻竇炎,發生鼻塞、流鼻水等症狀,但這些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爲感冒或過敏性鼻炎。

那麼,該如何診斷是否爲鼻竇炎?戴志展表示,第1步是觀察鼻涕的特徵。鼻竇炎的特徵爲黃綠色的濃稠鼻涕,伴隨鼻涕倒流、咳嗽、兩頰或前額脹痛等症狀,甚至可能影響嗅覺;另一方面,觀察症狀持續的時間也是區分感冒和鼻竇炎的重要指標。感冒通常在2周內痊癒,而鼻竇炎常常超過2周,若超過3個月則屬於慢性鼻竇炎,因此,患者需要有病識感,才能注意自身的健康變化。

「根據臺灣鼻科醫學會的估計,全臺約有15%~20%的人口,超過300萬人患有慢性鼻竇炎。」戴志展說,並呼籲患者應儘早對症治療,避免拖延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他補充,鼻部的神經網絡錯綜複雜,長期的慢性發炎可能導致鼻息肉的增生,進而影響到眼部、腦部,甚至影響到肺部的健康。

戴志展以臨牀案例爲例,有位拔牙後的病人,由口腔發炎向上感染演變爲鼻竇發炎,因拖延未就醫,感染最終蔓延到眼窩,導致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危及視神經,幾乎失明。因此,提早發現、及早治療非常重要。

至於鼻竇炎的治療,戴志展重視「及早正確診斷」,認同抗生素藥物能夠處理急性鼻竇炎,並防止病情惡化成慢性症狀。然而,當症狀超過3個月,輕症與重症的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輕症治療是使用類固醇噴劑,重症治療則是口服類固醇、內視鏡鼻竇手術和生物製劑。

臺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葉德輝指出,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手術主要目的是移除阻塞鼻竇的鼻息肉,擴大鼻竇開口,提供足夠的通氣和引流,約85%的患者在治療後能夠痊癒,手術不會帶來明顯的疼痛,效果顯著。然而,少數患者手術後仍可能復發,原因可能與術後追蹤不足、自我照護不佳以及抽菸等生活習慣有關。

鼻子狀況雖然是許多患者的平日困擾,但經常遭到輕視,認爲只是小感冒而習慣成自然,但忽視帶來的惡化隱憂恐得不償失,故因儘早尋求治療,避免動刀與破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