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邊緣獲續命5年 《京都議定書》還能活多久?

▲在南非德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一事無成,示威者場外激烈抗議。(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甫在南非德班(Durban)落幕的聯合國氣候會議,讓大家洗了一場「三溫暖」。加拿大12日成爲第一個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國家眼見「京都議定書」即將崩潰,卻在「加時延長賽」(原定兩星期,加時兩天)後,給了它一顆「九轉續命丹」:同意至少展延5年。硬是把它從瀕臨崩潰邊緣救了回來。

會後並達成「德班一籃子協議」:替《京都議定書》續命之餘,亦啓動綠色氣候基金,已開發國家負起協助窮國責任,並且計劃從2020年起,貧富國家一視 同仁,在碳減排上同受法律約束突破不可謂不大,內容聽起來了不起,不過能否落實仍然讓人懷疑。

在1997年年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是全球唯一列出具體規範,以遏阻溫室氣體排放的協議。但協議中只針對美國以外的全球富有國家,而且像是中國大陸印度這些高排放量國家並未在列入。美國前總統布希認爲它對已開發國家不公平索性不提交國會確認。換言之,曾是全球最大碳排放國的美國,根本不受管。

日本等一些已開發國家的簽署國,現時也充滿抵制情緒。歐盟持觀望態度,討價還價,讓第一承諾期在明年底屆滿的《京都議定書》,命在旦夕。如今《京都議定書》得以延長,第二承諾期從2013年開始生效,38國繼續作出具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承諾,對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來說則無疑是一項勝利。這些國家至少有多幾年免受減排法律約束。中、印等國亦迫使發達國家負起責任,啓動綠色氣候基金,協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轉用潔淨能源

然而,制訂新的具法律約束力減排協議,消除發達與發展中國家的分野立志高遠,卻是起步維艱。一切都只有承諾,所有細節尚待談判,而這往往是最艱鉅的。按照計劃,協議將在2015年完成制訂。4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到時會有甚麼變化,就像聖嬰/反聖嬰現象肆虐下的地球氣候一樣,無人能夠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