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要解毒反致癌 煮綠豆最忌這事

專家表示,煮綠豆、紅豆前的浸泡過程,勿於室溫中進行,而應於冰箱中浸泡。( 示意圖 / Shutterstock )

現代生活便利,但也處處潛藏毒素,食安專家表示,應從生活中減少毒素進入體內,尤其是嚴重傷肝的黃麴毒素,例如堅果、豆類、米等開封后,就應放入冰箱冷藏;此外,煮綠豆前的浸泡過程,勿於室溫中進行,而應置於冰箱,以減少黃麴毒素產生、降低肝癌發生率。

有「無毒教母」之稱的林口長庚醫院臨牀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在YouTube頻道《健康2.0》與營養師宋明樺,探討如何減少肝毒的議題。譚敦慈表示,肝臟負責排出人體的毒素,爲了護肝,最需避免的是被WHO列爲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因臺灣氣候潮溼,有利黃麴毒素繁殖,所以首重降低食物保存的溫度。

譚敦慈表示,黃麴毒素最適合於攝氏28度環境中繁殖,無法在12度以下孳生,所以民衆若購買易孳生黃麴毒素的食物,開封后要將未吃完的部分放入冰箱,「研究指出,即使食物長黴,在攝氏12度下也不會分泌黃麴毒素。」她並建議,民衆若要浸泡綠豆或紅豆,都應把加水後的綠豆等食物,放入冰箱中冷藏。

她並表示,根據臺灣大學公衛所曾做的北市家庭食用綠豆、紅豆、麪粉之研究顯示,多數家庭放於室內陰涼處,但經檢測,食物中的黃麴毒素均超標。從中醫角度而言,綠豆具清熱解毒的作用,若民衆本想借由綠豆解毒,不當浸泡過程反易增加肝臟負擔。

她提醒,堅果類如花生一旦發黴,黃麴毒素大量孳生,因此她吃帶殼花生時,非常專心,只要看到豆莢內有一顆花生已變黑、發黴,立即丟棄,「若不小心吃到已發黴的花生,也要立即吐掉、漱口,以減少黃麴毒素對肝臟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