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蘇貞昌應向郭臺銘公開道歉(汪葛雷)

7月11日上海復星公告訊息,將出售1000萬劑BNT疫苗予鴻海和臺積電,狠打臉蘇貞昌6月8日宣稱郭買不到疫苗的囂張嘴臉,更打臉蔡總統5月26日強調的「需由中央統籌」、「與原廠直接接洽」等兩項原則。(圖/本報資料照)

6月8日,國民黨立委鄭麗文質詢,說郭臺銘佛光山民間團體希望幫臺灣買疫苗,到底有沒有辦法來?蘇貞昌那時迴應:「郭臺銘要(捐疫苗)也必須要有疫苗。」鄭麗文隨後打斷蘇,說:「我聽不懂,蘇貞昌的意思是郭臺銘沒有疫苗?是郭臺銘騙全臺灣人?佛光山騙臺灣人?」蘇貞昌先是雙手一攤,再說了一次,「他(郭臺銘)手上沒有疫苗啊。」鄭麗文追問:「所以是郭臺銘買不到嗎?」蘇貞昌迴應:對啊!佛光山也一樣啊!」

結果7月11日,上海復星公告訊息,將出售1000萬劑BNT疫苗予鴻海和臺積電,狠打臉蘇貞昌6月8日宣稱郭買不到疫苗的囂張嘴臉,更打臉蔡總統5月26日強調的「需由中央統籌」、「與原廠直接接洽」等兩項原則,原來中央不統籌、中央不接洽原廠,還是買得到疫苗啊。

另一方面,同樣在7月11日,在指揮中心宣佈「微解封」,願意有條件開放餐飲業內用的大背景下,全國僅剩澎湖縣縣市「順時中」,而這還是國民黨執政縣市,等於100%民進黨地方縣市首長都不買陳時中的單。

這兩件事看似關聯性不大,但背後其實證明了,儘管這個中央政府表面上仍有 4 成多滿意度,但實際上威信已大幅喪失,更不再具備主導民意的能力。

其實,早在今年初,民進黨支持度就已陷入矛盾詭譎的境地。儘管蔡英文、蘇貞昌、陳時中仍享高人氣,但在反萊豬、護藻礁、挺核四等三項公投中,反蔡政府的民意卻遠大於支持的民意。高民意支持度的總統,卻無法讓她的核心政策也獲得支持,這着實是不尋常現象。

背後的原因,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4月作過深度分析,吳說:「蔡蘇兩人仗着高民調,因此沒有大破大立的作爲」、「兩人高民調不是因爲做得好,而是因爲臺灣有中美衝突疫情內外部恐懼,民衆被逼得要團結而放棄批評」、「其實兩人的施政都非常爛」……

是的,民衆力挺蔡蘇,是因爲在中美衝突與疫情因素下,基於恐懼而產生一種近似於「不得不」的「含淚支持」。這種支持度本就不夠紮實,在疫情爆發前就無法庇佑萊豬、三接、廢核等與中國大陸和疫情無關的重大政策。而偏偏疫情5月爆發,支撐蔡政府高民調的兩根大柱子硬生生斷一根,之後時局自是大變,進入遊戲規則大大不同的新時代

然而,時代變了,自己卻堅信老招有效,這是人之常情。特別是民進黨這兩三年太過順利,已養成面子裡子都要的驕橫姿態。過去有恃無恐,拒絕上海復星代理BNT疫苗,原廠不賣也不在乎,「破局就破局,反正我們有國產疫苗」,等疫苗爆發後發現國產不堪用,卻也拉不下臉遵循商業邏輯,承認上海復星獨家代理權地位。

等郭臺銘說要買500萬劑BNT捐贈,民進黨先是讓立委王定宇用「夢到」的方式造謠復星要賣臺灣的是港人不打的復必泰影射使用效期只到六月;之後民進黨網路社羣中心主任範綱皓又造謠國際各大疫苗都沒作第三期;蔡總統5月26日也親自出來說疫苗「需由中央統籌」、「與原廠直接接洽」…..

結果呢?到頭來國人就是有極大疫苗需求,擋到最後還是擋不了,不但擋不住郭臺銘與臺積電,連本來給軟釘子的慈濟同樣也得罪不起,也開了綠燈。至此國內三大團體捐贈量已遠超過美日捐贈量,等全部到位,歷史將會紀錄臺灣在無能的政府領導下差點被團滅,好在在國際與國內好心人捐助下,臺灣人民得以幸運不被無能蔡政府帶塞……

連基本國人健康都無法照顧的政府,焉能不威信大損?指揮中心搞「微解封」也是同樣道理。國人絕對可以理解政府有照顧產業的壓力,但多數民衆並非餐飲、健身、旅遊業者。過去幾個月,指揮中心宣傳要大家宅在家、勿跨縣市旅遊、外出口罩要戴緊、口罩因流汗溼了要更換、非同住者不能超過五人羣聚……結果現在微解封變成可脫口罩吃東西、可參加9人以下旅行團外縣市旅遊、也可去健身房運動。這是什麼邏輯?病毒這麼綠,會順時中而不攻擊健身房與餐廳內用者,卻傳染其他羣聚嗎?

爲救產業不惜前後大矛盾,增添民衆健康風險,搞到最後綠營縣市桃園市開第一槍續禁內用,陳其邁續跟進。原本想開放的黃偉哲臉書被市民罵,之後緊急轉彎。到頭來微解封名存實亡,所有同黨戰友都不陪陳時中玩了,這絕對是極大警訊,過去一年多,有哪個綠營首長拒配合中央的?沒有啊。

上海復星宣佈賣疫苗新聞稿內文寫道「鴻海與臺積電捐贈疫苗予臺灣地區疾管機構」,等於說仍是採取不承認我國主權立場,後續蔡政府還肯不肯讓這種臺灣價值不足的疫苗入臺,仍有待觀察。筆者真心好奇,若是蔡英文與蘇貞昌繼續「沒疫苗打事小,主權事大」,屆時還有幾個綠營縣市會順時中?

人民的生存權是政府無法逃避的責任,一定要謙卑以待,特別是蘇貞昌之流,請學會控制住自己的賤嘴,不要整天損人,最後損到自己。現在道歉還不晚,蘇院長快點向郭臺銘道歉吧!

(作者爲網路媒體工作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