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良法善治讓網絡消費環境更加安全放心

在4月9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市場監管總局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國家網信辦、中國消費者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有關情況。據介紹,針對平臺經濟發展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條例》作出了一系列新規定,包括禁止“刷單炒信”、禁止“強制搭售”、禁止“大數據殺熟”,要求規範“自動續費”、保障“無理由退貨”等內容。(4月10日《北京青年報》)

網絡消費的興起,直接源於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作爲社會大衆的重要消費方式之一,近年來我國網絡消費規模不斷擴大,網上零售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穩步提升。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30174億元,同比增長8.4%,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爲27.6%。網絡消費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力的引擎作用日益凸顯。

然而,受交易環境虛擬化、交易空間跨地域等因素的影響,網絡消費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讓消費者權益保護出現了諸如虛假營銷、“大數據殺熟”、自動續費、退款難等問題,不僅降低了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感,也惡化了網絡消費環境。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新問題,更好維護消費者權益,持續打造更加安全放心的網絡消費環境,是一道必須給出答案的現實命題。

網絡消費領域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亂象不止,呼喚監管制度與時俱進。由於網絡消費深刻顛覆了傳統消費模式,不良商家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套路更深、花樣更多,保護消費者權益普遍存在發現難、覈實難、證據固化難和監管難等問題,繼續沿用傳統的突擊整治、消費者投訴、行業自查自糾等方式難有長效,更需要以良法善治營造讓消費者更加安全和放心的網絡消費環境。

消費環境,關乎消費者的信心,關乎消費的增長。保護消費者權益,營造更加安全放心的網絡消費環境,離不開良法引領下的善治。從宏觀層面看,作爲《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第一部配套行政法規,《條例》堅持問題導向、系統觀念,對網絡消費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量身定製了規則體系,字裡行間體現了以良法善治保護消費者權益、持續優化網絡消費環境的治理思維,這對苦權益保障難久矣的廣大網絡消費者來說,無疑是最大利好,其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從微觀的監管層面看,《條例》針對網絡消費領域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具體問題,堅持堵漏洞防風險,對消費者反映強烈的虛假營銷、“刷單炒信”、“大數據殺熟”、“強制捆綁銷售”等問題作出一系列禁止性規定,必能釜底抽薪遏制不良商家的上述侵權伎倆,助力安全放心網絡消費環境的營造。尤其是對自動續費、退款難落實等具體問題的全面規範,《條例》更是織密扎牢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網,精準解決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有利於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感。

消費是驅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在互聯網時代,營造更加安全放心的網絡消費環境,關乎經濟發展,關乎民生福祉。只有精準對接網絡消費發展新趨勢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新需求,讓法治保障及時跟進,才能以良法善治提升網絡消費環境法治化水平,引導商家不斷增強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讓消費者買得安心、用得放心,確保網絡消費活力的不斷迸發。

文/張智全

圖源/視覺中國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