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檢方辦理全市首例“手機口”電詐共犯案件 4人被指幫助境外團伙實施電詐

4月29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獲悉,該院正在辦理全市首例“手機口”電詐共犯案件,4名嫌疑人已被檢方公訴。

“明明是境內號碼來電,怎麼會是境外詐騙電話呢?”2023年3月起,陸續有羣衆報案稱接到以國家反詐APP需要覈實身份爲由要求配合的陌生來電,當按照電話中的指令執行操作後,銀行賬戶裡的錢便不翼而飛了。經調查覈實,該類案件的來電歸屬地均在境外,但顯示在受害人手機上則變成了境內號碼,其背後的原理便在於通過“手機口”使得來電號碼歸屬地瞬間發生位移。

“手機口”即手機對手機,其目的在於通過搭建簡易設備實現語音中轉,成功掩飾詐騙電話的真實歸屬地。在前述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田某等4人團伙即利用“手機口”幫助境外團伙在境內實施電信詐騙活動。

2023年3月至4月間,田某通過具有閱後即焚功能的某聊天軟件與境外電信網絡詐騙團伙取得聯繫,按照上游人員指示,夥同李某某、趙某某、邱某某在北京市朝陽區某酒店等地,使用數據線連接兩部手機,在其中一部手機中插入購買所得的手機卡建立電話端,另一部手機作爲語音端與境外團伙取得聯繫,建立並維護“手機口”信號供上游詐騙分子遠程使用插卡手機號向境內撥打詐騙電話。

爲了逃避偵查,田某等人頻繁更換作案地點,由於使用過的手機號碼時常被封,他們還衍生了收手機卡業務,兩人收卡,兩人維護設備,輪流交班,儼然形成了一個有組織、有規律的“成熟小團體”。經查,短短兩週時間內就有近10名報案人被騙金額合計100餘萬元,而田某四人用於收取報酬的虛擬幣賬戶半月內的提現數額已高達近40萬元,人均日薪達6000餘元。

隨着反詐宣傳越來越深入人心,羣衆對於境外來電的警惕程度日益增高,境外分子爲了消除詐騙目標的戒備心理,在境內大規模招募下游人員從事“手機口”維護業務,社會危害性極大。然而,由於跨境電信網絡詐騙活動地域性廣、隱蔽性強,犯罪團伙中的各成員分散化、匿名化特徵突出,上下游犯罪人員之間的溝通聯絡相對鬆散,對下游詐騙罪共犯的認定標準往往不好把握,實踐中往往出現本應認定爲詐騙罪共犯,卻以幫信罪等量刑更輕的罪名處理的情形,導致重罪輕訴、罪刑責不相適應,極大地削弱了法律的威懾力,對電詐犯罪的打擊效果有限。

爲突破這一案件辦理的難點,展現依法從嚴從重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決心,承辦檢察官積極開展自行補充偵查,落實資金狀況證據與網絡通信證據“兩必審”工作要求,對涉案時間段內全部嫌疑人的手機聊天記錄、虛擬幣賬戶逐一審查,最終找到證實田某團伙對上游犯罪詐騙系主觀明知的客觀證據,以詐騙罪將四人起訴至法院。

通訊員 肖瑤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董振杰

編輯/倪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