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懷柔區保護修繕箭扣長城 拿出“繡花功夫”精細保護

人民日報記者 何思琦

沿着山路盤桓上升,行至北京市懷柔區雁棲鎮西柵子村。村子四面環山,遠眺山脊,箭扣長城雄踞於此。這是萬里長城沿線著名的險段之一,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

“第五期保護修繕項目開工!”山腳下,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大門口,一場開工儀式不久前在這裡舉行。現場,一面白牆上繪就了形如“蒼龍”的長城,留白處,“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8個大字格外醒目。

先考古後動土。爲了避免出現考古和修繕施工脫節、中間空檔期較長的問題,這一輪修繕力求“考古先行”、與修繕施工“無縫銜接”,又一段古老長城拿到“病情診治方案”。

穿過層層密林,順着一條由修繕工匠和馱料的騾子一步步踩出來的羊腸小路,“慢走少歇”約一個半小時,眼前終於一片明朗。

箭扣段長城東起牛角邊(頂),西至九眼樓,全長7850米,自2016年起已經連續開展了4期修繕工程,總長度4520米。

“‘慢慢考古,慢慢修繕’,目前已有火銃等衆多文物出土,還發現大量灰燼和碳化物遺存。我們要把工作做得更精細化,發揮工匠精神,不趕工期,不留遺憾!”在箭扣長城120號敵臺考古發掘現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項目考古負責人尚珩說。

自今年4月考古發掘進場以來,植物、動物、材料、金屬、環境等多學科的科技考古手段被廣泛應用。“通過科技考古,包括對長城出土文物的分析檢測和解讀等,我們有了很多之前文獻中沒有提及的新收穫。”尚珩介紹。

邊考古發掘,邊修繕施工。目光移至122號敵臺,工匠們正在砌磚,一位頭戴紅色安全帽、身穿藍色馬甲的老人在一旁細細端詳着。“這塊磚‘隨舊’處理,顏色反差有點大;這個地方按照‘隨殘’標準來看,還是差點兒啊……”

說話的是懷柔區文物管理所技術顧問、長城修繕專家程永茂。參與長城修繕工作20年,他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遺址長城保護修繕流程”。“要拿出‘繡花功夫’,認認真真修長城,容不得絲毫馬虎。”程永茂說。

程永茂手拿一臺小相機,對着122敵臺東側一段殘存的石頭臺階仔細拍下照片,“我得記錄下施工前期、中期和修復完成後的對比圖。做好長城保護工作,要做到8個字:認真、用情、用心、盡責,缺一項都不行。”程永茂說。

長城保護修繕,傳統工藝和科技手段,一個都不能少。該項目還將開展全程數字化記錄工作,通過數字信息採集、三維建模等爲修繕工程留下全過程數字檔案。

“長城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廣泛參與,近年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長城保護局面已經基本形成。”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初迎霞說。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