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電子父母喊寶貝、誇讚、道歉,這屆孩子:破碎的我被拼起來了

現在年輕人是流行在網上養電子萌寵、看電子女友或男友,不過今年這股“電子風”還刮到了父母輩身上。

各大媒體平臺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電子父母”:他們以爸爸媽媽的第一視角,更新日常、分享生活。

抖音@和女兒分享日常就是這樣一對百萬粉絲的電子父母博主。

他們一開始只是如其名,和親生女兒分享日常,但隨着關注的人越來越多,慢慢地,他把屏幕後的每一個人都看作了自己的寶貝孩子。

抖音@和女兒分享日常

他們關心孩子們“今天有沒有受委屈”“今天過得好不好”,會告訴孩子們“你已經非常優秀了”……

兩人溫暖可愛的視頻讓網友們被戳到,原來和父母出去玩是不用吵架的、原來父母是會向自己道歉的、原來父母是可以關注到自己那些小情緒的……

第一次感到自己也是“值得的人”,感慨這些場景是自己做夢也夢不到的場景。

在評論區裡賽博撒嬌,分享自己的日常,傾訴自己的煩惱、說對親生父母都不曾說過的話……

而該博主只是衆多電子父母之一,雖然這些電子父母難免有演繹的成分,電子父母本質上仍是一個虛擬的產物,被人爲地去掉了不好的部分,只展現完美的部分;

但衆多年輕人齊聚電子父母評論區,讓我們看到:電子父母這一符號背後,年輕人的集體潛意識:我們想要這樣的親情,我們缺乏這樣的親情。

1

“電子父母”背後,是“需要”的孩子

近期,我們現在經常在網上看見“獨立自主年輕人擺脫家庭束縛”、甚至斷親的爽文分享,而且通常點贊率和評論量都很高:

好像這一代年輕人們都在趨於認同一種對家庭的解脫、逃離。

韓國網友分享自己與父母斷絕關係的心路歷程

不過,這其實並不是年輕人對親緣關係主動、刻意的厭棄,而是因爲現實中無法提供他們理想的健康的關係。

他們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是以愛爲名的控制或壓力:

小紅書@小橘蘑菇

被稱爲“網絡媽媽”的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杜素娟曾經說:

很多人認爲這一代年輕人冷漠、疏離、自私,其實他們對親情的要求是很旺盛的……會在虛擬的關係、非血緣的關係當中,重構自己的親情關係。

因爲他們要的親情,是你支持我的選擇,你理解我內心的欲求,當我痛苦跌落的時候,你能夠接住我;而不是隻有指責、控制,用你的經驗或者說你的想法來規訓我的人生。

所以認電子父母、建立數字化依戀,其實正是這種親情重構的表現之一。

NO.1

直接表達愛、好好說話

從最簡單的稱呼開始,孩子們看似習慣了患“稱呼尷尬癌”、只用“喂”“誒”敷衍了事的父母;

其實內心深處都渴望會被親熱地喊“寶貝”“寶寶”“乖乖”“娃娃”。

圖源網絡:電子父母不羞於表達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父母難得好好說話,而習慣性地用否定或諷刺的方式迴應。

比如考試,考試出分也許是所有東亞孩子的集體夢魘,不過他們怕的不是分數本身,而是父母的言語打擊:

考得差會被罵,考得好也要被吹毛求疵、或者搬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來施加壓力。

戴建業老師談到中國家庭中父母的言語打擊

如果是電子父母就好了——

非但不會對成績大做文章,反而會藉此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

“不管考沒考好都要回家嘛,考不好了,你不要爸爸媽媽啦?這條街你看上啥,咱爸爸買單!我今天就帶我們女兒,放鬆心情。”

NO.3

給孩子道歉、換位思考

在“逼你考公考研考編,爸爸媽媽給你了很大的壓力”的視頻中,電子父母還一反傳統父母從不認錯、從不道歉的“常態”,爲自己只求穩定的“執念”、壓制了孩子自由發展而感到愧疚:

“寶貝,實在抱歉啦”

“逼你考公考研考編,爸媽給了你很大的壓力。”

“總想着你能安穩點,再安穩點。”

“這樣逼你,讓你疲憊不堪、失去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許是真的做錯了。”

不僅如此,他們能看到孩子的疲憊和壓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他們是否快樂、是否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讓網友們因爲不敢想而感動。

——等等這些,都是現實中家長很少有的。

所以,在電子父母賬號的評論區,從不會缺席的就是,“原來xx的時候,父母是可以這樣的”“做夢都不敢這麼夢”。

電子父母的爆火,在點到原生家庭問題的同時,提醒了我們年輕人對家庭關係的“需要”。

不是之前沒有,而是一直藏起來了而已。

而當活了這麼多年,終於在別人的故事裡見到了以尊重、理解、平等爲底色的健康家庭關係樣本,內心的情感需求被喚醒。

2

電子父母,呼喚出內心的小孩

電子父母的一聲聲“寶貝”,也呼喚出大家內心的小孩,那個需要愛、渴望愛的小孩。

NO.1

這個小孩也許受過傷

之前有段話在網上很火:

“一直覺得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很幸運,因爲他們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

如上文,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童年並沒有能夠在理想的父母的尊重和疼愛下長大,倒反而因爲不健康的關係而受傷、並且壓抑在心裡。

原生家庭的不幸在於,你以爲你長大了就可以忘記,但是你不自覺就會想起那片陰霾。

所以儘管電子父母並不真實,而且媒體賬號的運營也難免有賣人設的意味,但大家說,“即使是演的也很愛看”,因爲這是他們直面那些陰霾內心的烏雲、並試圖用溫情的陽光驅散陰暗的窗口。

更重要的是,他們看到了內心那個小時候的自己,聽ta說:當時爲什麼被忽視了?哪裡需要被愛?又是怎麼受的傷?

這些缺愛的小孩還因爲“電子父母”提供的平臺,彙集在評論區,抱團取暖,在與電子父母與無數粉絲家人的互動中治癒自我。

NO.2

這個小孩也許有未圓的夢

抖音博主@和女兒分享日常的個人簡介寫着:

造一場甜甜的夢給娃娃。

對所有人來說,童年註定是一場充滿遺憾的旅程,這遺憾有大有小、因人而異。

有的沒有得到過真正的寵愛:父母 “不好好說話”式的交流、高壓式控制、甚至對外貌身材的攻擊,成爲他們童年的全部記憶;

更糟的是,讓他們即使在看到真正的寵愛時,也會下意識地覺得“自己不配”。

所以在此意義上,電子父母其實是他們治癒自己的一種方式。

而通過電子父母看見內心的小孩,正是療愈的開始。

這種療愈不僅止步於:將電子父母作爲自己的原生家庭代餐,更是在此基礎上:

學會自我養育,將自己重新養育一遍。

3

以電子父母爲鏡,重建親子關係&建立自我母/父育

“電子父母”的出現,讓人們看到這一代年輕人的情感需要與自我治癒。

而他們也觸動了部分現實生活中的父母:自己的孩子會不會也找電子父母?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小紅書@幸福相伴

電子父母在此時成了一面照出自己的鏡子,啓發他們以電子父母所展現的“理想型”爲榜樣,反思自己的過失與不足,改善或重塑健康親子關係。

——從模仿電子父母開始,把他們表演的舞臺搬到現實,成爲電子父母,超越電子父母,慢慢進步,讓孩子不需要電子父母。

小紅書@幸福相伴

而對於孩子自己來說,一方面從電子父母那裡汲取溫暖和正能量,看見內心的小孩後,另一方面開始學習治癒自我。

最近很流行“重新養育自己”,研究創傷療愈的資深心理治療師皮特·沃克將這個過程稱爲“再撫育”(reparenting)中的“自我撫育”。

自我撫育,包括自我母育與自我父育(注:這部分說的「爸爸」和上面說的「媽媽」都是象徵意義上的)。

做自己的媽媽意味着要給自己無條件的愛,皮特·沃克稱之爲自我母育,這也是自我養育的基礎。

核心則是:通過長期的無條件地關注和同情,最終在內心建立起一種“我是可愛且值得被愛的深刻感受”,來抵禦因爲情感忽視造成的那些“我是不可愛的、沒有人會愛我、因爲渴望被愛而感到羞恥”等等這樣的感受。

如果說自我母育主要聚焦於情感忽視造成的創傷,那自我父育主要用來療愈小時候因爲無力保護自己而受到的創傷。

皮特·沃克曾提出一個關於自我父育非常實用的練習叫作時光機營救行動,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更詳細地描述那個場景,比如你會做出什麼樣的動作。這個練習可以很好地管理創傷帶來的無助感和羞恥感。

雖然我們很多人都是帶着一些關於原生家庭、親子關係的遺憾長大了,但長大的好處之一正是:

我們有力量可以把內在小孩,以自己需要的方式重新養育一遍。

從而當下次再自問:“我是什麼很值得被愛的人嗎?”我們都能堅定地回答:“是的。”

參考文獻:

[1]月食APP KnowYourself 電子親人,我的「原生家庭代餐」。

[2]安妮 知音真實故事 電子親人來勢洶洶,還在讀大三的我喜當爹

[3]鍾於 人民日報評論 “電子親人”,爲何讓許多人傾注真感情 | 睡前聊一會兒

[4]簡單心理:「重新養育自己」的6個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