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猜忌,被誤解了怎麼辦?
本公衆號爲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衆號,所有文章均爲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六十九期(總第839期)
【按】本文發表在《語文報》初中版2024年第14期的“校園風向標”專欄中。轉回到我的公衆號上來,留下一個發表的印跡。被猜忌,被誤解,這可以說是人生常態,不只是學生會遇到,成人也會遇到。那該怎麼辦呢?
敬愛的水寒老師:
您好!
我好像天生就是那種“招黑”體質。比如,一次,同桌犯錯,老師發現後找我瞭解情況,我說了他的很多優點,但他卻認爲是我向老師告了黑狀。還有一次,學校考試題和我頭幾天複習時刷到的一套題幾乎相同,結果得高分卻被老師認定作弊。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雖然我知道清者自清,但被猜忌被誤解的滋味真不好受,我該怎麼辦呢?
——苦惱中的默涵
親愛的默涵同學:
你好。
看了你的來信,我要對你的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確實這種猜忌和誤解讓人很受傷。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猜忌和誤解就像人的影子一樣,會伴隨着人的一生,沒有人能完全擺脫它們。因此,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猜忌和誤解是每個人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
這裡我想要和你分享一首唐詩,來談談我們該如何對待猜忌和誤解。
白居易在詩中要告訴世人,不要通過鑽龜與祝蓍占卜這樣的手段來解決。“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看是不是真玉就要用火燒,真玉燒三日不熱。豫木章木長得很像,要生長七年之後才能分辨清楚。其實這兩聯就是在表達我們熟悉的一個意思:“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這是兩個典故,值得展開來說一說。
周公是西周的開國元勳,早年輔佐武王伐紂,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周成王登基,周公被委以重任,統攝朝政。然而,當時管叔、蔡叔、霍叔等大臣打算趁着主少國疑,圖謀不軌。但他們又比較忌憚周公,於是四處散佈流言說周公獨攬大權,有取代成王自立的野心。隨着流言越傳越廣,連周成王不免也對周公產生了懷疑。於是,爲了自身的安危,周公辭去相位,到自己的封地去避禍。
後來,趁着周公去職,管叔、蔡叔、霍叔等人發動叛亂,他們打算推翻周成王。危急時刻,周公臨危受命,率軍平叛,最終打敗了叛軍,鞏固了周王朝。由此,周公篡位的流言也就不攻自破,周公也得以名垂青史。
王莽是西漢末期的權臣。他借姑母王政君的勢力獨攬朝政。在篡奪皇位之前,他一直努力打造爲人謙恭,清正廉潔,禮賢下士的人設。漢平帝去世後,他通過王政君指使別人推薦自己當上了“假皇帝”。當時朝中大臣幾乎一邊倒地支持他,誰知道上臺四年之後,他就把漢朝改成了新朝,大家眼中的忠臣,原來是個謀朝篡位的大奸。
設想當初周公在飽受流言蜚語之時,就被殺或是病逝,那很可能落下了叛臣賊子的罵名。王莽如果在代漢稱帝之前就去世,就沒人知道他的野心,說不定還會留下公忠體國的美名。這正是:“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復誰知?”
從這首詩不難看出,白居易認爲,要想消除猜忌,消解誤解,時間是最好的答案,一切都不必太着急。
《荀子·非十二子》中,有一段話也非常值得揣摩。
這段話的意思是:君子能夠做到品德高尚而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別人一定來尊重自己;能夠做到堅守信用,但不一定要別人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多才多藝而可以被人任用,但不必一定要別人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道德不修爲恥,而不以被人污衊爲恥;以不講信義爲恥,而不以不被人信任爲恥;以沒有能力爲恥,而不以沒有得到任用爲恥。
這段話揭示了一個的人生真相,面對別人的種種評價,甚至是猜忌和誤解,我們能做什麼呢?唯有豐富自己,修煉自己,提升自己而已。希望我的這些思考,能對你有所啓發,幫助你從被猜忌,被誤解的痛苦泥潭走出來。
我的視頻號,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最近開始講《古文觀止》的公益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了公衆號、視頻號,來聽一聽。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衆號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