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加起來比不上華爲,中國公司科技含量全景解析

導讀:作爲去年唯一一個研發投入超千億的公司,華爲在全球同類企業中排名第二。騰訊阿里去年研發投入總和爲華爲的76.9%。亞虹醫藥2021年研發投入是全年營業收入的4.17萬倍。

作者:馬瓊

編輯:孫騁

文章來源:鈦媒體(taimeiti)

隨着年報季的正式收官,上市公司科技成色正成爲市場熱議的焦點。

在6月6日中宣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相關人員透露,十年來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4.9萬家增加至33萬家;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03萬億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

這意味着,中國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其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是重要的推動因素,而研發投入額、研發費用率,也是衡量一家企業科技含量的關鍵指標。那麼,去年科技成色最強的企業是哪家?哪些企業在研發費用率上拔得頭籌?鈦媒體App研究發現:

1、2021年中國科技公司中研發投入最高的是華爲,去年研發投入達到1427億元,佔全年營業收入的22.4%。華爲不僅是去年唯一一個研發投入過千億的公司,同時也是全球研發投入排名第二的公司(《歐盟2021年工業研發投入記分牌》顯示,僅次於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其研發費用額和費用率均處於近十年最高水平。

2、中國研發投入總額排名前50的科技公司中,除中芯國際去年研發投入下降11.8%外(已連續兩年下降),其餘49家公司均實現同比增長。其中,增長最快的是理想汽車,2021年研發投入32.8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近2倍(去年同期研發投入爲11億元),佔全年營業收入的12%。

3、非醫藥企業中,研發投入佔比最高的科技公司是寒武紀,2021年研發投入11.36億元,佔全年營業收入的157.51%。

4、研發投入絕對值高低,與公司規模、所屬行業相關;但研發投入佔比多少,與規模沒有必然聯繫。部分研發投入佔比過高的企業,存在造血能力不足問題。

5、醫藥企業研發投入佔比普遍較高,TOP20家醫藥企業研發投入佔比均在38%以上,但整體營收不高。例如,去年研發投入佔比最高的藥企亞虹醫藥,研發支出爲1.91億元,是其營收的4.17萬倍。

6、多家醫藥公司直至2021年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鈦媒體App注意到,研發費用率排名前20的上市醫藥企業中,只有4家去年實現盈利,佔比僅2成。研發費用率在51%以上的醫藥公司,2021年歸母淨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

7、個別研發費用率高企的醫藥公司提示,其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不具有參考性,如迪哲醫藥、邁威生物和亞虹醫藥,給出的理由大多爲產品在研狀態、尚未形成銷售收入等。

8、三家“戴帽”公司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較高,均超過70%。目前,*ST網力因涉嫌信披違規,遭到證監會立案。*ST達志已於今年5月26日成功脫帽。

2021年,研發投入排名前50的科技公司,平均研發投入額爲135億元,研發投入總額爲6747.6億元。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國內科技企業研發投入爲2.79萬億元。以上50家科技企業研發投入總額佔國內研發投入總額的24.2%。

其中,汽車零部件公司最多,共有10家公司上榜;其次是互聯網公司,9家上榜;工業製造企業8家上榜;計算機硬件與設備公司7家上榜;生物醫藥與信息通信技術企業各有5家上榜;家電行業有4家公司上榜;光伏與電子信息企業各1家公司上榜。

另外,研發投入超過百億的公司有17家,佔比34%。其中,研發投入最高的是華爲(非上市公司)。

2021年華爲研發投入1427億元,是去年唯一一個研發投入超千億的公司,在全球同類科技企業中排名第二。其研發投入佔全年收入的22.4%,佔TOP50科技企業全部研發投入總額的21%。據統計,近十年來華爲累計投入研發費用已超過8450億元人民幣。

資料顯示,創立於1987年的華爲,是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2021年,華爲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10.7萬名,約佔公司總人數的54.8%。

排名第二的阿里巴巴和排名第三的騰訊控股,去年研發投入分別爲578.23億元和518.8億元。二者研發投入總和爲華爲的76.9%。

去年研發投入排名前50的科技公司中,80%的公司(40家)實現盈利,20%的公司(10家)出現淨利潤虧損。

其中,淨利潤最高的是騰訊控股,爲2248億元,去年研發投入518.8億元,佔全年營業收入的09.2%。TOP50科技公司中虧損最大的企業是滴滴,去年虧損493.44,其去年研發投入94億元,佔全年營業收入的5.4%。

同時,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超過100%的企業有2家,分別爲再鼎醫藥和百濟神州,研發費用率分別爲397.9%和125.69%。兩家均爲生物醫藥公司,且去年淨利潤均爲虧損狀態。

鈦媒體App注意到,這50家科技公司中,僅中芯國際2021年研發投入同比下降。事實上,作爲中國內地規模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研發投入已連續兩年下滑。

2019年,中芯國際研發支出爲47.44億元,佔全年營業收入的21.55%,爲歷史最高水平,此後兩年,其研發投入持續減少。2020年和2021年中芯國際研發投入分別爲46.72億元和41.2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5%和11.8%。目前,中芯國際研發費用率已由21.55%的歷史高點,下降至11.6%。

財報顯示,中芯國際研發人員數量持續減少。2019年、2022年和2021年,該公司研發人員數量分別爲2530名、1758名和1758名,佔公司總人數的比例由16.02%的歷史高點,下降至目前9.9%。對此,中芯國際給出的理由是,2021年上半年部分研究相關人員轉入生產運營崗位,以及出售子公司影響所致。

50家科技公司中,排名最末的理想汽車,去年研發投入爲32.86億元,但其研發投入增長率最高,達到198.8%。此外,2021年理想營業費用爲67.8億元,同比增長205.5%。研發及銷售、管理費用增長促使該公司全年營業費用增長超兩倍。不過,去年理想汽車虧損進一步擴大,每賣一輛車的平均經營虧損超過1萬元。

研發費用率排名前50的科技公司中,上榜最多是計算機軟件與服務行業,一共15家公司上榜;其次是芯片半導體行業,有14家公司上榜。TOP50科技公司研發投入佔比率均在10%以上,其中,研發投入佔比超100%的公司有2家,佔比超50%的公司有6家。

非醫藥行業科技公司中,2021年研發投入佔比最高的是寒武紀。

資料顯示,寒武紀成立於2016年3月15日,主營人工智能芯片的研發與技術創新,於2020年7月20日在上海科創板上市。去年寒武紀研發投入爲11.36億元,佔全年營業收入比爲157.51%。

成立6年來,寒武紀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財報顯示,公司研發支出由2017年的0.3億元,提高至2021年的11.36億元,5年合計研發支出約27.86億元 。

排在榜單最末位的韋爾股份,與寒武紀同爲芯片行業,去年該公司研發投入26.2億元,佔全年營業收入的10.87%。不同於寒武紀的5連虧,韋爾股份連續4年實現歸母淨利潤增長。去年該公司歸母淨利潤44.76億元,同比增長65.41%。

鈦媒體App注意到,研發費用率TOP50企業中,有18家公司去年出現淨利潤虧損。其中虧損最大的是蔚來,去年虧損105.72億元。2021年該公司研發投入45.92億元,佔全年營業收入的12.7%。

值得注意的是,有三家“戴帽”公司出現在排行榜中,分別是*ST網力、*ST藍盾和*ST達志。這三家公司去年研發投入分別爲1.21億元、2.09億元和1.03億元,分別佔各自營業收入的110.9%、72.76%和70.55%。三家公司去年均爲虧損狀態。

據悉,*ST網力原名東方網力,是國內的視頻管理平臺與安防人工智能平臺的提供商,曾爲創業板首批戴帽公司,目前因涉嫌信披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同爲安防概念股的*ST藍盾(原名藍盾股份),因債務爆雷面臨破產重整。涉足動力電池業務初見成效的*ST達志,已於今年5月26日成功摘星脫帽,變更爲“達志科技”。

由於醫藥行業研發時間週期長,普遍研發投入佔比較高,鈦媒體App將醫藥行業研發費用率單獨列表排名。

TOP20醫藥公司中,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從38.32%到4169379.3%,跨度較大。其中,研發投入佔比超50%的醫藥公司有18家,佔比超100%的公司有10家,4家公司研發投入佔比超1000%。

20家醫藥公司中,除天智航主營醫療器械外,其餘19家均爲生物醫藥公司。此外,除再鼎醫藥、諾誠健華、舒泰神和百達藥業外,其餘16家公司均在科創板上市。

鈦媒體App注意到,研發費用率排名前三的公司——亞虹醫藥、迪哲醫藥和邁威生物,其年報中均出現“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不具有參考性”的說法。

亞虹醫藥2021年營業收入僅爲4574.88元,研發投入爲1.91億元,佔全年營業收入的4169379.3%,在50家醫藥企業中排名第一。放眼所有中國科技公司,這一數據也無可匹敵。

據亞虹醫藥2021年報披露,公司核心產品均處於在研狀態,2021年的營業收入僅爲海克威®(APL-1706)在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作爲臨牀急需進口藥品申報並實現的收益。因此,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不具有參考性。

資料顯示,亞虹醫藥是一家全球化創新藥公司,持續專注於泌尿生殖系統(UrogenitalSystem)腫瘤及其它重大疾病領域的新藥研發。公司長期從事藥物研發活動,該類項目研發週期長、資金投入大,使得公司累計未彌補虧損不斷增加。

據悉,2021年亞虹醫藥歸母淨利潤爲-2.35億元,扣非淨利潤爲-1.95億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亞虹醫藥累計未彌補虧損爲3.98億元。該公司預計,未來累計未彌補虧損短期內可能繼續擴大。

此外,亞虹醫藥年報披露,去年該公司董監高人員報酬合計1102.76萬元;董事長、總經理、核心技術人員PAN KE從公司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344.82萬元;董事、副總經理ZHUANG CHENGFENG JOHN從公司獲得稅前報酬總額爲226.53萬元;財務負責人楊明遠從公司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112.06萬元,董事會秘書餘小亮從公司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130.19萬元。

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排名第二的迪哲醫藥,去年研發投入5.88億元,佔全年營收的5712.89%。該公司在年報中表示,其核心產品均屬於在研狀態,尚未形成銷售收入,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不具有參考性。

研發投入佔比過高,或導致企業造血能力不足。鈦媒體App注意到,研發費用率排名前20的上市醫藥公司中,只有4家公司去年實現盈利,佔比僅2成。而研發費用率(研發投入/營業收入)在51%以上的醫藥公司,其2021年歸母淨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諸如亞虹醫藥這類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藥企,其營業收入已嚴重無法覆蓋企業研發支出。

業內人士指出,醫藥公司之所以拼命投入研發,與集中帶量採購、藥審改革等因素有關。

“帶量採購政策下,同質化產品的利潤,不足以支撐對企業研發的正向循環。醫藥行業必須保持很高的創新迭代速度,才能分散集採給單產品帶來的風險。”心瑋醫療董事長兼CEO王國輝在接受鈦媒體App採訪時表示,集採一方面使得行業競爭更加激烈化,另一方面大大壓縮了醫藥產品的生命週期,這種情況下,醫藥企業不得不加大創新研發力度,以保證不被市場和政策淘汰。

王國輝同時表示,醫療企業最終還得靠利潤來支持公司研發。“不考慮公司後續收益、僅靠純投入去搞研發,是不可持續的。”(本文作者馬瓊,來源於鈦媒體,IT大佬已獲得作者授權、經IT大佬編輯發佈,文中觀點爲作者觀點、不代表IT大佬觀點。)

備註:

1、研發費用率=研發支出/公司總營收

2、以上榜單涉及到的公司,除華爲以外,均爲A股、港股及中概股上市公司;涉及數據,根據個公司年報等彙總整理

3、部分數據參考:*鈦媒體科股寶、*Wind、*東方財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