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黃嘴角鴞誤闖「捕鳥祭」網 獲救援飛走又回「救命人」家中!

捕鳥祭捕到黃嘴角鴞 。(圖/翻攝自facebook/花蓮同鄉會,下同)

記者高敏鳳綜合報導

11月起跑的花蓮縣南勢阿美族捕鳥祭,在這爲期2個月的日子內開放原住民捕鳥,讓獵場不受鄉鎮限制。不過,卻有當地鄉民於日前在吉安鄉楓林步道樹林間發現有人架設鳥網,導致一隻二級保育類猛禽黃嘴角鴞誤中陷阱,送至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後,目前已無大礙等待康復中。

民衆臉書社團「花蓮同鄉會」發文表示,在山上看到一隻貓頭鷹被鳥網困住,當下則已經自行把網剪開,由於發現的時間爲週末,只好先放在桶子內,避免風吹雨淋,沒想到牠卻自行飛走,以爲可能沒事了,但就在11日晚間又飛回來。民衆還說,有打電話給花蓮縣政府發現貓頭鷹的狀況,但對方卻回目前爲原住民的捕鳥祭所以無法管。

目前黃嘴角鴞已經送往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動物防疫股接受《ETtoday新聞雲》電訪表示,黃嘴角鴞發現左肩膀韌帶受傷,送來時健康狀況還算可以,現在就等治療好之後再送往其他單位處理;接着也致電給縣府農業處保育與林政科長陳敬儒

陳敬儒表示,鳥只的捕捉一定要經過當地部落的允許,種類則會法規上會依造「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去看只能捕什麼,南勢阿美族在捕鳥祭被規範只能捕捉一般的鳥類,大多也都只補麻雀斑鳩竹雞方式則用傳統的工具

陳敬儒說,目前補捉的數量是依據部落大小去做規定,最大量是400只,最少則是50、60只,至於被民衆看到掉入陷阱的保育類黃嘴角鴞,應該是誤捕,可能是因爲看到網子上有食物,纔會衝過去導致自己也陷入當中,保育類的捕捉的情況不多,原住民也不會去把牠們抓來吃,畢竟貓頭鷹對文化也有些關聯

捕鳥祭是花蓮縣南勢阿美族的傳統文化之一,地區花蓮市鳳林鎮與吉安鄉,開始時間爲11月至12月,結束時間看每個部落,最晚的會到12月30日,這期間會捕捉吃稻穀害鳥,進行烹煮食用,吃得越多,也代表來年收成越好。

原本以爲可以健康飛走的黃嘴角鴞又飛回民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