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餃子勞軍兵媽媽 暖胃也暖心

「兵媽媽」爲士兵們煮水餃。(取自中新網)

朱呈鎔(左)每年都帶餃子去邊防哨所和士兵們一起過年,讓他們免去思鄉之愁。(取自中新網)

湖北武漢火神山醫院抗疫一線的子弟兵,近日收到了一份特殊禮物──20噸各種口味皮薄餡大的山東水餃。(取自中新網)

「兵媽媽」朱呈鎔與官兵一起圍爐。(取自中新網)

近日,堅守在湖北武漢火神山醫院抗疫一線的子弟兵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禮物──20噸皮薄餡大的山東水餃,豬肉白菜、豬肉蘿蔔、白菜豆腐等不同口味的餃子,這些家常餃子都來自山東「兵媽媽」朱呈鎔,她連續勞軍19年,這已不是她第一次給「兒子們」送水餃,朱呈鎔說,她每年都帶餃子去邊防哨所和孩子們一起過年,讓他們不要有思鄉之愁,因爲她就是媽媽。

朱呈鎔說,經常會有人好奇地問她,什麼樣的熱情能夠勞軍近20年?她說,大約在19年前的一個冬季,她下班後準備包水餃創業,在運送水餃到吉林省四平市的路上,不慎翻車,眼看着水餃可能就要被搶走,急中生智的她,向附近的部隊求助,官兵們急忙出動,將餃子收了回來,還邀請她到食堂吃飯。

朱呈鎔當時就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包餃子去勞軍,因爲在她心中,子弟兵纔是最可愛的人。後來,她每去一處,都會爲戰士們煮上熱騰騰的水餃,對子弟兵們的關懷備至,時間久了,戰士們都親切地喊她「媽媽」。

認養部隊孤兒 幫還債

朱呈鎔表示,在軍營裡,她最喜歡做的事情是與士兵們聊天,與他們講「沂蒙紅嫂」的故事,她認爲,士兵們除了吃好喝好,也需要得到貼心的精神慰藉。

朱呈鎔回憶道,有一年秋天,她到大連市瓦房店軍隊勞軍,部隊首長對她說,隊上有個孤兒叫張廣奇,家中父母都去世了,士兵們每到週末都給爸媽打電話,但他現在都沒有人可以打,有時枕頭都哭溼了,打給他的只有跟他要債的。

聽完這些,朱呈鎔立刻說:「這個孩子交給我吧!我做他的媽媽」,隨後部隊當時爲他們舉行了一個認親儀式,當晚朱呈鎔陪張廣奇聊天時,意外發現張廣奇身旁一本小冊子,上面寫的都是債,合算一下,共十三萬八千塊(人民幣,下同),詢問後得知,是張廣奇媽媽住院時留下的債,朱呈鎔看張廣奇小小年紀,就要揹負大筆債務,很心疼,於是說要幫他還這筆債,張廣奇聽完朱呈鎔的話,感動得哭着說:「朱媽媽,你的錢也是一個個餃子捏出來,我不求別的,只要有人能讓我叫聲媽媽,我就滿足了。」後來,張廣奇從軍官學校畢業,在基層穩紮穩打,事業很順遂,朱呈鎔還幫他張羅找到對象,成了家。

5000多個小兵喊她媽

走訪部隊300多次、勞軍行程幾十萬公里、爲部隊送去6萬多雙鞋墊,以及800多噸水餃,近20年來,朱呈鎔在軍營、在哨所扮演媽媽的角色,她說:「我不是最有錢的人,但我是最幸福的人,有5000多個兵兒子喊我媽媽,是我最大的幸福。 」

在朱呈鎔的影響下,她的丈夫、媳婦和孫女也加入到了勞軍隊伍中,家裡先後有13人走進軍營,勞軍過程中,她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信任,不少人將保存一生的珍貴革命歷史文物交由她來保管,爲了讓這些文物發揮最大作用、最好的保存,朱呈鎔籌建了「紅嫂文化博物館」,盼讓更多人認識「紅嫂精神」。

小靈通 沂蒙紅嫂

在戰爭年代,大陸沂蒙山區有一個偉大的女性羣體,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擡擔架、推小車,捨生忘死救傷兵,不遺餘力撫養後代,譜寫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軍民情,被稱爲「沂蒙紅嫂」、「紅嫂精神」。(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