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臺灣小辮鴴棲地 野鳥學會喊話政府推「生態標章」

今年一月間到雲林縣度冬的小辮鴴「小土豆」。(吳崇漢提供)

雲林野鳥學會理事吳崇漢、雲科大運動休閒研究所學生池佩玲解開臺灣冬候鳥小辮鴴的身世之謎,牠們並非從西伯利亞飛來,而是來自大陸黑龍江省!師徒專程飛到黑龍江省包車去找在雲林系放衛星發報器的「小土豆」,一人照相、一人錄影,找了2天終於在遙遠的他鄉看到小土豆,第一眼激動得熱淚盈眶。

吳崇漢(左)遠赴大陸黑龍江揭開臺灣冬候鳥小辮鴴的身世之謎,圖爲他與當地農夫交談。(吳崇漢提供)

今年四月回到大陸黑龍江省繁殖地的「小土豆」,腳上還留着系放的腳環。(吳崇漢提供)

在2023年底至2024年初,彰化縣野鳥學會、雲林縣野鳥學會、山林飛羽光學團隊(吳崇漢、池佩玲師生)攜手進行雲林地區的小辮鴴系放,並安裝衛星發報器追蹤,探究牠們到臺灣度冬的來源地。

吳崇漢說,從衛星發報器回傳的定位可發現,大多數小辮鴴往大陸內陸飛,距離海岸線有200、300公里;編號20號的小辮鴴飛得最遠,抵達大陸黑龍江省,取名爲「小土豆」是凸顯牠來自雲林縣,雲林縣種植花生的農民稱呼小辮鴴爲「土豆鳥」。

「小土豆」2月27日夜晚從雲林縣二崙鄉啓程,從彰化芳苑鄉出海,隔日清晨着陸於大陸福建省福州,隨後在安徽省黃山市、馬鞍山市、山東省東營市、遼寧省盤錦市、吉林省四平市、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綏化市落腳過,最後停留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歷時57天,總里程長達6840公里。

「小土豆」在黑龍江省抵達繁殖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就不再遷徙移動,吳崇漢、池佩玲決定去找牠,看牠的繁殖地與雲林縣有何不同。

吳崇漢遠赴大陸黑龍江揭開臺灣冬候鳥小辮鴴的身世之謎。(吳崇漢提供)

池佩玲回憶找到小土豆的一刻說,在高處靜靜等待,期待能夠發現小辮鴴的身影,用望遠鏡仔細搜索每一處,那是一段寧靜而神奇的時刻,忽然間一陣熟悉的鳴叫聲在寧靜的田野中迴響,兩個身影從天而降,輕盈的降落在農田裡,內心的喜悅不斷涌上,等待已久的訪客終於到來。

吳崇漢說,當地農作物種類與臺灣相似,大多種植玉米及水稻,小土豆已與母鳥配對完成,共同棲息着。小土豆在臺灣被系放時,一羣鳥被驚嚇飛走,只有一隻鳥不願離開,當時未幫另只鳥安裝衛星發報器,所以無法確認在黑龍江省見到的母鳥是否同一只。

吳崇漢表示,在臺灣度冬的小辮鴴多以羣居爲主,繁殖區的大陸黑龍江省卻是以個別活動爲主,方圓6公里範圍內僅有小土豆這一對小辮鴴在活動。

池佩玲認爲,這趟行程對她和吳老師而言不僅是一項科學研究,更是一段心靈與自然的連結,透過觀察小辮鴴的遷徙,見證生命的奇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她不斷學習着尊重與愛護自然,同時也希望爲保護美麗的土地盡一分心力。

吳崇漢指出,小辮鴴對農藥相當敏感,幾次觀察發現牠們棲息的農田大多未噴農藥,即使隔壁幾塊田噴農藥,牠們隔天也一定不回來,如果隔幾天飛回來也一定棲息在非下風處的田畦,因此幾年研究過程中從未發現因中毒而死的小辮鴴。

他希望中央或地方政府能攜手推動「小辮鴴生態標章」、「觀察小辮鴴鄉村旅遊」,讓農人有更多收入,保護小辮鴴的棲息地免於被農藥污染。只要合作社、農會、學校有需要講解,他願意完全免費提供小辮鴴生態講座,爲家鄉盡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