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解讀丨五大平原新城如何提升承載力?報告裡的這句話很關鍵

新京報訊(記者田傑雄)1月14日,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着力提升平原新城承載力,加大建築規模指標向軌道站點周邊投放力度,建設職、住、商平衡的活力區域。

記者梳理髮現,早在2004版北京市總規中,便有對平原地區的佈局規劃。近年來,在2019年北京政府工作報告中便提出,要有序釋放平原新城規劃建設指標,提升規劃建設標準和資源配置水平,提高綜合承載能力;2021年,北京市正式公佈《關於促進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提升平原新城綜合承載能力的實施方案》,實現“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空間佈局支持政策的全覆蓋。其中“多點”指的便是5個位於平原地區的新城,包括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新城。

作爲面向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門戶、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重點地區,北京5個平原新城建設成長正在加速。

具體來看,其中,作爲首都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順義國展二期竣工驗收,京密路、通懷路二期加快建設,北京友誼醫院順義院區開診。爲12個“兩重”“兩新”重大項目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9.7億元。億元以上項目儲備總投資2374億元、儲備率380%以上。全年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增長5.9%。

在北京北部,作爲首都重點發展的平原新城,昌平以規劃引領培育生產力,正在加快昌平老城-南邵生態組團、十三陵組團街區控規等51個街區和興壽鎮、十三陵鎮2個鎮域規劃審查報批,推動實現街區控規、鎮域規劃全覆蓋。進一步健全重點功能區、產業園區建設指標投放機制,引導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科學佈局。

在北京南部,大興區作爲全市面積最大的平原新城,正在系統構建“鏈主+平臺+基金+基地”產業發展模式,一體打造“招落服”營商管理格局,拓展優化中關村大興園,“產業+科創”專項子基金築起全生命週期投資體系,產業發展全要素集合優勢有效釋放,高質量發展評價蟬聯平原新城第一。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一區一策”探索研究,圍繞各區特色、優勢,形成各自的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記者從昌平區獲悉,在全市5個平原新城中,昌平區已經第一個獲批並印發實施《昌平區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年-2030年)》。

今後,各區方案相繼獲批實施後,也將成爲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及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主要抓手。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