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業高庫存,看“山西汾酒”如何破局?
春節這段時間,相信大家都多多少少喝了點酒,我也喝了不少,而且種類還比較多。
年輕的時候不管喝什麼酒,那都是大口灌,酒精勾兌出來的也能喝出萬丈豪情。
現在不行了,只能慢慢喝慢慢品。
馬雲之前說現在的年輕人不是不喝白酒,只是年紀沒到。
這個話沒法證僞,但是有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的,那就是喝酒的心境。
以前喝酒不在乎香型,也不在乎心情,但是後面發現自己在不同場景下,對不同香型的傾向越來越明顯。
比如一個人獨酌的時候,現在首選的就是清香型的汾酒,三五好友小聚的時候,我更喜歡鳳香型......
當然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多數人可能沒有這種矯情心態,可能隨意或者就喜歡某一種香型,都很正常。
我正好昨天喝了點汾酒,就講一講汾酒。
一、公司
汾酒被稱爲“中國酒魂”,無人質疑,也無人挑戰。
茅臺、五糧液和瀘州老窖這些巨頭,都要叫汾酒一聲“大哥”。
汾酒在一千多年前,那就是正兒八經的御酒,不像茅臺是自封的。
這是記載在二十四史裡面的,在南北朝時期,北齊的武成帝特喜歡喝汾酒,所以成爲了宮廷御酒。
還有杜牧的那首《清明》應該都很熟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個杏花村的歷史那叫一個悠久,我們的“仰韶文化”,就是挖出來的杏花村遺址,這可是我們的第一個新石器時代遺址。
遺址裡面挖出了一個東西,叫“小口尖底甕”,經過研究,這就是當時用來釀酒的,所以證實了杏花村是我們的釀酒發源地之一。
當然古時候是沒有蒸餾技術的,所以釀出來的酒跟現在比也不是一回事。
汾酒發源於杏花村,所以也叫杏花村酒,最開始其實不叫汾酒,因爲那個時候還沒有品牌這個說法。
當時是山西的王氏家族,創立了個酒坊,叫“寶泉益”,不過生意一直不怎麼好。
後來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物出場,徹底改變了白酒行業,那就是“楊得齡”。
這位楊老先生,可是建立了白酒第一家股份制企業,而且還註冊了白酒第一個商標,真可謂是引領了白酒行業的發展。
最開始楊得齡是以學徒的身份進入寶泉益酒坊,不過他對釀酒非常有天賦,26歲就成爲了大掌櫃,不過產業依然還是王家的。
楊得齡不僅有釀酒天賦,經商能力也很強,可能帶有晉商的基因,就是在他的運作下,寶泉益吞併其他酒坊,並且改名爲“義泉泳”。
不但規模擴大,酒質也在不斷提高,1915年酒坊生產的“老白汾酒”去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甲等金質大獎。
那可真是一舉聞名天下知,當時的報紙頭條說這個事情,用的標題是“老白汾大放異彩於南北美洲,巴拿馬賽一鳴驚人”。
人怕出名豬怕壯,義泉泳的優異表現,吸引了閻錫山的注意力,要求參股合營,不過合作沒談成。
後來他的副官“張汝萍”也動了心思,看到老大沒談成,就自己放低姿態,依然還是促成了這件事。
結果就是成立了“晉裕汾酒有限公司”,股本金5000元,張汝萍會同其他股東,共出資2500元,義泉泳以酒出資,同樣是作價2500元。
分工也很明確,義泉泳負責釀酒,晉裕汾酒負責銷售,楊得齡同時任兩家公司的總經理,既負責釀酒,也負責賣酒。
楊得齡是真的很有管理天賦,我看過他的一部傳記,在那個年代,他就有了很先進的管理理念。
比如典型的有公司五項基本制度,分別是資金股份制、管理分權制、薪俸三三制、人事避親制、新式會計制度。
這些制度細則,今天依然都還是主流。
比如薪俸三三制,意思是員工薪酬由“月薪、紅包和紅利”這三部分組成,月薪現在看來很正常,要知道以前的主流薪酬制度都是年薪,不是每個月發的。
紅包就等同於現在的獎金,做得好就獎錢,做得不好就罰錢,紅利就是股東利潤分紅。
不過新公司只運營了8年,就產生了內部矛盾。
義泉泳是負責供酒的,所以會有一個供應價,但是晉裕汾酒銷售的時候,會把價格提得比較高,所以義泉泳背後的王家就眼紅了,覺得自己利潤太低,於是要求加價。
晉裕汾酒當然不會同意,所以兩家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結果就是義泉泳一氣之下不再供酒。
可是他忘了楊得齡這位大掌櫃的立場,他是有生產能力的。
楊得齡站到了晉裕汾酒這邊,所以帶着自己的徒子徒孫,在杏花村買了個廠房,自己開始釀酒,乾脆自產自銷。
兩家分手之後,結局毫無疑問,晉裕汾酒發展越來越好,義泉泳越來越落魄,最後無奈之下以9600元的價格,把所有資產又賣給了晉裕汾酒。
從這以後,晉裕汾酒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利潤連年大增,1936年純利潤就破萬元,每股紅利7.5元,紅利率高達5%,現在汾酒每股派息也才3.32元,股息更是隻有1.16%。
當時每天的白酒產量達到2000斤,成爲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白酒企業,而且因爲產品遠銷全國,品牌度也非常高,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名酒。
不過很可惜,抗日戰爭爆發後,楊得齡就辭職養老去了,晉裕汾酒的狀況也一天不如一天,最後瀕臨倒閉。
建國初期,楊得齡的兒子“楊漢三”因爲學會了整套汾酒釀造工藝,於是帶着一批釀酒師,在一片廢墟中,重新開始生產汾酒。
第一批釀造了500斤,立馬運送進京,最後擺在了建國大典的宴席上。
汾酒的工藝與其他白酒差別非常大,即便是一個不懂酒的人,只要去各大酒廠轉一圈,都能發現汾酒的不一樣。
不管是茅臺還是五糧液還是瀘州老窖等等,他們的酒廠有非常濃郁的“酒精味”,但是汾酒不一樣,他像是蒸饅頭包子那種“清香味”。
汾酒的主要原材料是“粳高粱”,制曲用的是豌豆和大麥,所以低端汾酒裡面有一股濃濃的豌豆味。
釀造工藝相對來說也簡單很多,一句話概括:“清蒸二次清,清字到頭,一清到底”。
先把粳高粱弄成粳高粱,然後開始蒸,一段時間後再把酒麴加進去,然後就可以放入酒窖開始發酵。
發酵之後再加入輔料,經過蒸餾,就會開始出酒,頭茬酒出完後,再次加入酒麴,進行二次發酵,然後加入稻殼進行二次蒸餾。
這個過程就叫清蒸二次清,他不像醬香型那麼複雜,需要蒸9次發酵8次。
生產出來的酒存入酒窖,根據酒質和存放年限不同,勾兌出來的酒就是成爲了各種成品,最後到消費者手裡。
可能也正是因爲汾酒的工藝相對來說簡單很多,所以很多其他香型白酒愛好者,都看不上汾酒。
工藝簡單並不代表酒不好,實際上高端汾酒是很純真的,要知道毛主席可是都表揚過的。
他說:“我還是這個習慣,酒要喝的,但不多喝,汾酒很純正,我愛喝。”
不過汾酒後來的發展也很可惜,火遍大江南北後,在九十年代,江湖地位被五糧液給取代了。
當然這裡面的原因很多,比如當年的山西假酒事件,雖然汾酒是被牽連的,但是1998年被查封,大傷元氣。
而且在白酒品牌升級的黃金時間段,茅臺、五糧液、劍南春等品牌都大幅度提價,順利搶佔高端地位。
但是汾酒卻選擇了親民路線,業績也持續下滑,汾老大的光環徹底沒落。
不管是對於公司來說,還是對於個人來說,或許起起伏伏本就是常態吧。
汾酒雖然失去了老大的身份,但是自身實力其實一直都很強。
後來兩次大改革,終於一定程度挽回了局面。
一次是2002年的改制,管理層大換血,產品也進行了重新設計,開始大力打造青花、老白汾和玻汾這幾款經典酒,讓業績開始逐漸恢復。
第二次是2019年,“李秋喜”帶着汾酒轉型,開始打造汾酒的弱項——營銷。
茅臺之所以名氣這麼大,除了酒質本身外,茅臺的營銷可以說居功甚偉,當時的董事長甚至能說出喝酒有益健康這種話。
汾酒在營銷方面,一直都比較弱,或者說之前沒那麼重視吧,所以之前很多年都受困於北方。
不過2019年是個轉折點,李秋喜花了很大力氣來打造銷售渠道,終於讓汾酒從北方走向南方,淨利潤更是連續三年大增50%以上。
如今雖然增速降下來了,但是在前五大白酒裡面,依然算是增長比較快的。
洋河雖然也很優秀,但是老三的地位肯定是保不住的,在華東地區實力強悍,但是放在全國市場,洋河還是太依賴廣告。
實際上從某些指標來說,洋河已經不是第三了,這個下面講業績的時候會詳細對比。
茅臺和五糧液的地位目前肯定是很穩固的,未來在第三這個位置上,看來汾酒、瀘州老窖和洋河之間,還會有一場龍爭虎鬥。
鐵打的茅五,流水的老三,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
二、業務
汾酒的業務當然就是賣酒,爲了避免推廣嫌疑,大概說一下汾酒的產品。
還是那句話,同級別的酒,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有個人喜好的區別。
汾酒的產品線主要有五大類,分別是汾酒、竹葉青、杏花村、白玉汾酒和玫瑰汾酒,前三個是主力,後面兩個不是很多。
汾酒裡面又主要以玻汾、老白汾和青花爲主,分別代表着低端、中端和高端,區別很明顯。
玻汾很便宜,幾十塊錢一瓶,網上銷量也很高。
不過我覺得現在的玻汾酒質沒有以前那麼好了。
老白汾銷量也不錯,價格一百多,我感覺現在的老白汾與以前的玻汾相差不大,現在還是有較大差距。
青花我覺得是很不錯的,不過價格要更貴一點,青花20就要400以上,這還是降價了的,以前要500元以上。
至於青花30和青花50,就純粹是高檔酒了。
現在的青花30是改版了的,2020年的時候老青花30已經停產了,現在是復興版。
以前的價格是在一千以上的,現在也降價了,不到一千。
至於青花40,一直都沒什麼存在感,價格也比較貴,超過三千,銷量很低,但是近幾年好像又活躍了不少。
與青花40同級別的,是“國藏”,並不是主流,銷量也不高。
整個青花系列近幾年的發展速度很快,現在收入佔比已經超過45%。
而且青花系列2022年銷售終於超過百億,做到這個成績的,只有飛天茅臺、普五、國窖1573、水晶劍和夢之藍。
不過這五款都是大單品,並不是系列,青花系列裡面青花20是扛把子,但是並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現在青花20佔比60%,2022年貢獻了不到60億的銷售額,想要單品破百億,還有比較長的一段路。
竹葉青系列是配製酒,加了不少藥材,主打一個保健作用,但是表現並不好,至少比不上勁酒而且毛利率也不高。
很大一個原因是宣傳不到位,我從來都沒看到過竹葉青的廣告,但是同類型的勁酒,甚至椰島鹿龜酒的廣告都看到過很多。
杏花村系列沒有高端酒,而且自從2020年汾酒對旗下系列酒大瘦身後,杏花村酒的產量和銷量都很低,目前很大一部分產量都來源於中國汾酒城。
汾酒的戰略目標是先進一步打造汾酒系列,尤其是青花系列,畢竟還沒有成功打造出一個破百億的大單品,這始終是缺憾。
如果未來青花系列成功晉級,很可能會把重心放到竹葉青系列上,保健酒領域雖然消費羣體要少一些,但是像樣的競爭對手也少,是存在大單品可能性的。
至於杏花村系列有點尷尬,中低端酒有玻汾和老白汾這兩個扛把子,很難輪到杏花村酒。
對於白酒企業,很多人可能都最關注產能和庫存,因爲產能就決定了天花板,庫存決定了市場活躍度。
我研究的白酒企業,包括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股份、古井貢和山西汾酒,這裡面除了山西汾酒,其他酒企的產能基本上都是清楚,而且也比較容易。
即便是瀘州老窖的1573,有不少產能謎團,我去年還專門寫過這個事情,文章標題是《這兩年瀘州老窖的酒哪去了?》但是隻要多追溯一些年的年報,也還是能搞清楚的。
山西汾酒的產能,說實話我到現在都還有某些疑問,不過基本情況是沒問題的。
我曾經爲了搞清楚汾酒自己到底有多少產能,專門去買了下面這套書。
這套《汾酒通志》上下兩冊,基本上把汾酒介紹的比較清楚。
不過這套書早就停刊了,現在只能買二手的,我倒是不建議買這套書,因爲在很多關鍵信息上,這套書要麼也講述不清,要麼在我看來有不少錯誤。
可能這也是停刊的原因。
汾酒的產量是在2018年後纔有一個質的提高,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中國汾酒城的建造,第二個是收購了集團不少釀酒工廠。
其實汾酒與洋河有點類似,擴產速度遠遠要比醬香型和濃香型快,因爲對窖池的要求沒那麼高。
比如中國汾酒城,高達10萬噸的產能,連3年時間都不到,就投產了。
甚至還有更快的,當年新建當年都可以投產的,可是汾酒很多產能並不是自己旗下的,這也是很難真正搞清楚汾酒產能控制力度的原因。
我們先來看汾酒近五年的產量和銷量。
上圖是我統計近五年的具體數據,可以看到一個明顯變化,2019年之後,產銷量與之前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除了2020年略微少一些,近幾年可以說產銷量都翻倍了。
在2020年之前,汾酒共經歷了六次擴建,總產能近2萬噸/年。
再到2010年,李秋喜上任之後,有一次擴產,總產能2.3萬噸/年。
也就是這一年中國汾酒城項目啓動,投資百億,不過進度一拖再拖,一直到2018年後才成型。
除此之外,汾酒再也沒有大的擴產動作。
但是沒有自己擴產,卻租了一部分中汾酒業的產能,而且除了租賃,還有代銷,比如杏花村系列酒,就是代理了兄弟公司“酒業發展區公司”的,所以之前每年都有幾個億的關聯交易。
不過這個量並不大,還有一部分是在年報裡面看不到的,那就是其他兄弟公司很可能賣了不少原酒給到汾酒。
根據書裡面的信息,當年成立汾酒的時候,還有其他18家企業,6家緊密型,12家鬆散型,關係密切度還不一樣,真是奇怪。
這18家的產能就高達2萬噸。
那麼問題來了,這裡面至少牽扯到三方利益,一方是山西汾酒,另一方是中汾酒業,還有就是周邊企業。
這個中汾酒業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2009年的時候山西煤炭產業大整合,很多煤老闆退出,都可以拿到一筆補償鉅款,我記得總金額大概是1000億左右。
這筆錢對於當地政府來說,當然是希望留在山西,因爲這麼一大筆錢流出去,也是一大損失。
所以後來山西的高層就出了個方案,既然煤炭你們不能搞了,這麼多錢你們拿着也花不出去,那就投資做酒。
於是就有了杏花村的汾酒園區,,煤老闆們一夜之間,身份就變成了酒老闆。
這個中汾酒業,就是其中10個煤老闆合資成立的,而且地方上也給出了承諾,你們放心的做酒,汾酒不但會給你們技術支持,還能幫你們生產幫你們賣,甚至都可以直接用汾酒的商標。
其實本質上就是用煤老闆的錢來擴產,然後汾酒操盤,賺了錢就分紅給煤老闆。
後來爲了雙方更緊密的聯繫,2012年有合資成立了新公司,就是前面說的“酒業發展區公司”,中汾酒業持股49%,汾酒持股51%。
新公司的主要項目就是爲了開發中國汾酒城項目,原計劃是2015年就完工,產能高達10萬噸。
這個胃口可真夠大的,10萬噸已經是汾酒自己產能的3倍多了。
但是這裡面的利益關係很有意思,中國汾酒城作爲雙方合作的共同產物,但是產能是以租賃的方式給公司生產原酒。
意味着汾酒集團給酒業發展區公司提供商標,而且還要收品牌使用費,然後酒業發展區公司在汾酒的指導下或者允許下,租賃中國汾酒城的產能生產原酒,然後產品又給到汾酒集團。
用煤老闆的錢擴產,確實省了一大筆錢。
但是2022年上半年,山西汾酒又發佈了一個擴產公告。
這個公告裡面有三個重點,第一個是總投資約91億,第二個是新增原酒產能5.1萬噸,新增原酒儲能13.44萬噸,第三個是這個項目屬於“一期”,意味着可能還有二期。
有沒有很熟悉的感覺?
前面講汾酒發展歷程的時候就講了,當年義泉泳就是負責供酒的,晉裕汾酒負責銷售,後來義泉泳想要提價,晉裕汾酒拒絕,導致義泉泳終止合作不再供酒,晉裕汾酒轉手就自己建廠釀酒。
中國汾酒城那可是10萬噸的產能,是不準備要了還是這個產能依然不夠?
如果是不準備要了,那麼與中汾酒業之間必然有矛盾,可能是煤老闆要掀桌子。
如果是依然不夠,那汾酒未來幾年得大幅度增長才行。
2022年汾酒的產量是17.6萬噸,銷量17.7萬噸,主要依靠的就是中國汾酒城陸續投產。
我覺得不可能說不要就不要了,畢竟如今的山西汾酒,並不是當年的晉裕汾酒。
那麼汾酒很可能是爲了掌握更多的控制權,減少對中國汾酒城的依賴性,從而削弱中汾酒業的話語權。
或許有人會問,自己花這麼多錢去擴產,原酒產能也才增加5.1萬噸,爲什麼不直接把中國汾酒城剩餘的股權都買回來?
你別說山西汾酒還真動過這個心思,曾經就想增發來做這個事情,不過這裡面的彎彎繞太複雜了。
首先當時促進中國汾酒城這個項目的領導,已經進去了,然後10個煤老闆股東,也已經進去了3個。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2014年這個項目完全停滯,一直等到2018年,汾酒實在缺產能,才又一力促成了項目的繼續開發。
可是這個裡面錯綜複雜的關係,根本不是錢就能解決的。
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關於中國汾酒城的股權問題,應該都很難得到徹底解決,只能拖着。
其實五糧液也有類似問題,
五糧液的高端酒幾乎都產自“長升發”,也就是五糧液的501車間,有16口距今已經640年的酒窖。
但是長升發的主人並不是五糧液,而是第十八代傳人“尹伯明”。
只是尹家早就不釀酒了,所以五糧液一直都是在租用。
不過從2010年開始,五糧液說這些酒窖上面的房屋我早就買下來了,所以下面的酒窖也應該是我的,以後就不給你們尹家租金了。
這個事當時鬧的很大,現在也都沒解決,還在來回扯。
當然五糧液和汾酒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五糧液的酒必須要依靠好的窖池,新挖的窖池根本沒用,汾酒不一樣,挖了就可以用。
所以山西汾酒未來的產能,肯定不是問題,這是裡面的關係複雜了一點,一部分是自己生產的,一部分是租賃生產的,還有一部分可能是採購的,讓人搞不太清楚。
我覺得汾酒必然會先把集團手裡的生產線全部買下來,斷掉關聯交易,然後自己持續擴產,解決掉租賃的隱患,那個時候山西汾酒必然會更上一層樓。
三、業績
在講山西汾酒業績之前,我們先來對比一下白酒排名前五的幾家公司。
以上數據全都是2023年三季報業績,爲了方便朗讀的朋友,也順便寫一下數據。
貴州茅臺營收1053億,同比增長17.3%,淨利潤548億,同比增長18.38%,毛利率91.71%,淨利率53.09%。
五糧液營收625億,同比增長12.11%,淨利潤238億,同比增長13.71%,毛利率75.86%,淨利率38.11%。
洋河營收303億,同比增長14.35%,淨利潤102億,同比增長12.58%,毛利率75.77%,淨利率33.75%。
山西汾酒營收267億,同比增長20.78%,淨利潤95億,同比增長32.15%,毛利率75.94%,淨利率35.34%。
瀘州老窖營收219億,同比增長25.21%,淨利潤106億,同比增長28.2%,毛利率88.45%,淨利率48.31%。
乾脆再加上一個古井貢酒,營收160億,同比增長24.98%,淨利潤39億,同比增長44.38%,毛利率79.04%,淨利率24.51%。
這個對比就很明顯,茅臺是絕對的老大,除了增速沒有優勢之外,其他財務數據都領先。
老二五糧液就沒這麼大優勢,營收和淨利潤也是遠遠甩開了競爭對手,但是毛利率和淨利率比不上瀘州老窖。
老三洋河股份的地位岌岌可危,雖然營收303億,剩下的競爭對手還有幾十個億的差距,可是淨利潤只有102億,已經被瀘州老窖給超了。
還有山西汾酒,營收也在逐漸向洋河靠近,雖然同比增速放緩,但是依然比洋河高,淨利潤更是隻相差7個億,而同比增速差不多是洋河的3倍,如果這個局勢不能扭轉,洋河可能就被拉下來了。
瀘州老窖最大的優勢是有1573這個高端大單品,讓他的毛利率和淨利率僅次於茅臺,山西汾酒和洋河盈利能力差不多是同一個水平。
我們再來看看這幾家的經營數據對比。
貴州茅臺是比較積極的,2023年12月30日就發佈了去年的生產經營情況公告,但是其他公司沒這麼積極,所以上面這個表的產量和單價數據,採用的是2022年的,業績採用的是2023年三季報的。
我們可以看到洋河股份的產量高達20萬噸,遙遙領先,山西汾酒緊隨其後,產量17.6萬噸。
這兩家擴產那是分分鐘的事情,尤其是洋河,他那一大片沼澤地旁邊,簡直都是天然窖池,只需要挖洞就行。
山西汾酒有點不一樣,他的高端酒其實是稀缺的,只是低端酒對窖池要求不高。
按照汾酒的官方宣傳,他們採用的是“小缸發酵”,就是下面這種。
先是在地下建好工程,然後把一口口小缸埋下去,這種效率其實挺低的。
汾酒的發酵缸容積大概是0.4m³/個,這種體積在農村很常見,遠遠比不上其他香型的窖池。
比如茅臺的窖池容積高達25m³/個。
這也是汾酒的優質酒佔比只有10%的原因,絕大部分都是普通酒,不可能低端酒也用這種工藝。
不過始終還是受限於工藝,讓汾酒和洋河的噸價遠低於茅臺和五糧液,這也是正常的,畢竟他們兩家對窖池的要求高很多,時間也要長很多。
但是近五年的白酒噸價增長一直都比較快,CAGR超過10%,這主要是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的原因。
我覺得這個趨勢還會繼續延伸下去,現在白酒上市企業的總營收,大概佔整個白酒市場一半左右,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至少有一個現象很明顯,以前的農村,家庭小作坊釀酒非常普遍,很多人都是挑着糧食過去直接釀酒,現在這種模式已經越來越少,以後還會更少。
還有全國各地的小品牌酒企非常多,未來也都會慢慢淘汰。
原因很簡單,不管是農村的小作坊,還是小規模酒企,釀酒能力是一定比不上大酒廠的。
然後即便是茅五瀘汾這樣的大酒廠,他們的系列酒同樣有很大的競爭壓力,所以價格一降再降,等降到一定程度,我想不出那些中小酒企還有什麼生存空間。
就比如山西汾酒,他的優質酒只有10%,意味着現在有15萬噸左右的中低端酒,未來還會繼續增長。
茅臺和五糧液同樣有大量系列酒,他們這些都有產能優勢、成本優勢、渠道優勢、品牌優勢,這是其他中小酒企難以逾越的鴻溝。
其實現在白酒行業賺錢的邏輯很簡單,廠家靠高端酒賺錢,經銷商靠系列酒賺錢,分工很明確。
這也是很多人說白酒價格倒掛的原因,現在經銷商在高端酒上面確實賺不到錢,但是廠家的系列酒供貨價格是很低的。
那麼茅五瀘汾洋未來的業績競爭也很簡單,現在佔絕對優勢的是茅五瀘,因爲飛天茅臺、普五和1573這三款酒銷量太大了。
劍南春的水晶劍也很厲害,不過公司沒上市。
也就是全國只有這四款酒稱得上真正的大單品,洋河的夢之藍表現也不錯,不過也是一個系列。
那麼他們只需要守住大單品市場,然後放量衝擊中低端市場即可,也就就不會差。
汾酒最大的問題是還沒有破百億的大單品,不過增長勢頭是不錯的。
而且優勢也很明顯,那就是江湖地位擺在那,汾酒是有很好品牌力的,清香型的酒也只有汾酒才賣得起價。
青花系列是已經破百億的,如果真的能打造出來一個百億級大單品,到那個時候山西汾酒的業績也就會更上一層樓。
四、總結
現在所有白酒企業都面臨高庫存的問題,現在茅五瀘汾洋這五家的存貨都超過百億,汾酒是剛過百億。
那麼就有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爲白酒這個特殊產品越放越值錢,所以存貨不是問題,另一種認爲庫存太高了就會內卷,從而影響價格。
誰對誰錯這無法證僞,其實對於白酒企業,關鍵還是要看自己是否看好未來的白酒行業,如果看好這個行業,那麼前五家公司都沒什麼問題,都有各自的優點。
茅五瀘的優點自然是擁有百億級大單品,這種品牌力也可以說是一種護城河。
洋河的優點是在華東地區足夠強悍,其他外地品牌在他的大本營表現都不算好。
山西汾酒的優點是清香型接受度很廣,可能有人不喜歡醬香型的醬油味,也可能有人不喜歡濃香型的泥巴味,但是清香型的中高端酒沒有了豌豆味後,是真的一清到底,除了酒香味沒有別的雜味。
所以東南西北的消費者,可能不會那麼喜歡汾酒,但是一般也不會排斥。
有個數據說60%以上的年輕人都喝過汾酒,我覺得這個數據應該是拍腦袋說的。
但是汾酒的接受度廣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汾酒擴展南方市場這麼順利的原因,而且我覺得未來還有滲透空間。
玻汾的銷量優勢已經是不錯的,青花系列的增長勢頭也不錯,未來就看青花20的進一步表現了。
我認爲白酒行業短時間內是沒問題的,至於對白酒行業未來的看法,我就放在專欄裡了。
我做了下面這張《A股核心資產研究彙總》表,裡面精選了上百家優質公司,並附數萬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過的公司都會在上面這個表裡更新數據。
一起探索企業基本面的研究,收穫必然巨大。
小拇指,發財手點個贊......
#財經##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