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元素變臺灣利多

在過去這1年,兩岸關係丕變。大陸方面始終以民進黨政府拒絕答題,未接受「一箇中國」爲由,拒絕官方往來。另一方面,臺海情勢日趨緊張,大陸內部武統的聲音甚囂塵上,爲了避免激化大陸民衆的敵意,民進黨政府在國安、外交及大陸政策上一直小心翼翼。但在教育、文化、媒體與宣傳等部門,卻積極推動臺獨,積極培養「天然獨」,並堅持文化臺獨理念,徹底割裂臺海兩岸的文化、歷史、信仰與政治傳承。

另外,由主張臺獨的大法官帶頭,否定《中華民國憲法》、拒斥孫中山先生的國父地位和憲政權威,進一步,還要廢除五權憲法,落實臺獨法制化的既定使命。因此,民進黨政府不但推動反孔、反孫、反蔣,徹底落實「去中國化」,還要進一步變更國家效忠與國族認同的象徵符號。這些激進訴求所反映的,正是民進黨常年以來一貫的立場:透過選舉「選出一個新國家」,而不是西方民主選舉制度下的「選擇一個新政府」。

基於此,擺在國民黨面前的抉擇是,如何面對民進黨積極奠立的臺獨新國家與本土化路線?

另一方面,大陸正積極推動全球化,落實一帶一路政策。根據2016年底的數據,一共有7961家大陸企業對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累計實現的投資金額是1701億美元,較2015年成長44%,這一數字還不包括金融投資。而在對外承包工程方面,已完成的金額是1594億美元,新籤合同金額是2440億美元。

除此之外,2016年,大陸對外新籤合同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一共有815個,累計的合同金額是2067億美元。這是中華民國政府年度總預算3倍以上的規模。

由此看來,國民黨唯有正視孫中山創黨建國的理想,在一中憲法的前提下與大陸積極交往,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分享全球化的紅利。同時也要不卑不亢、堅持臺灣人民的自主與尊嚴,息兵止紛,推動兩岸和平協議,並提出一套積極務實的兩岸創新發展新論述。

如果國民黨繼續追隨民進黨的本土化路線,堅持臺灣主義,放棄國民黨的「中國」招牌,否定孫中山先生的思想遺緒,同時還想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主張長期維持現狀不變,那麼,對於大陸主導的全球化發展,就會失之交臂,而且被迫退出一帶一路的行列。

臺灣卻必須走出一條自主的新路。一方面,要充分運用臺灣的地緣條件、人力資源與科技創新,掌握兩岸連結與國際脈絡。另一方面,則要充分運用臺灣與大陸血濃於水、同文同種的利基,積極強化自身的科技素質,提高產能產值,爭取發展契機。

換言之,臺灣必須珍視自身的「中國元素」,弘揚中華文化,承擔起兩岸橋頭堡的任務。因此,國民黨必須在美國退出TPP,川普樹立反移民的新長城,而大陸逐漸主導G20和金磚五國的新情勢下,積極面對已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這正是對國民黨的時代性挑戰。(作者爲金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