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身險市場發展機遇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期披露的數據,據測算,今年1月份至8月份我國人身險業務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3.1%,其中壽險業務同比增長17.0%,表現十分亮眼,這也意味着人身險市場發展正面臨着一些重要的機遇。

一是居民風險偏好更趨穩健,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多元。伴隨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居民財富持續累積,21世紀前20年我國社會淨財富的複合年均增速爲16.2%,超過同期GDP增速,與之伴隨的是,居民不再只重點關注財富的成長性,而是更多開始考慮安全、傳承等多元目標。同時,由於老齡人口占比與總量雙升,加之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居民整體風險偏好下行。壽險產品相對穩健,又具備遺產規劃等理財功能,所以具有很好的配置價值。事實上,今年以來壽險業快速增長的最直接原因在於,銀行掛牌利率下行、理財產品收益不盡如人意,使得儲蓄型壽險在收益性和安全性方面相較於“競品”表現出比較優勢。

二是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固,人身風險管理需求高漲。中國的老齡化速度快,65歲以上人口占比從2001年的7%上升到2022年的超過14%;相形之下,養老產業特別是老年人迫切需要的養老照護服務業、老年醫療衛生康復等健康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在這種背景下,個人要“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就不僅需要養老錢、看病錢,還需要有與養老健康相關的服務保障。近些年,我國人身保險業以客戶需求爲中心,圍繞消費者生命的長度和質量,積極構建“保險+”生態圈,探索建立養老社區、提供健康管理、居家護理等保險關聯服務,爲人身風險管理提供了更有效的整合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身險主業發展。

人身險市場的快速增長,也帶來一些隱憂。從提供的保障水平來看,據測算,今年1月份至8月份人身險保費規模同比增長13.1%,但新增保額同比增長只有7.9%,這一方面印證了這段時期行業規模的增長主要是儲蓄型壽險的貢獻,另一方面也說明人身險業提供的風險保障水平沒能同步跟上。從險種結構來看,除了壽險增速強勁外,今年1月份至8月份健康險保費規模同比增長5.0%,而意外險保費規模同比下降13.1%,這也暗示着缺乏有質量的創新,尚未擺脫依靠產品迭代、渠道激勵、價格比拼等方式來競爭的模式,消費者獲得感有限,導致意健險市場增長乏力。此外,從業務風險水平看,之前熱銷的壽險產品預定利率水平相對較高,這對於消費者有較高吸引力,但對於保險業而言,這也意味着更高的負債成本,在當前市場利率中樞下行的環境下,可能隱含着較大的利差損風險。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1年的10年間,我國保險資金的年均財務收益率5.28%;而2023年二季度末,行業年化財務收益率爲3.22%,資產端的壓力也比較突出。正因此,今年8月份起,在監管部門的窗口指導下,在售壽險產品普遍調低了預定利率。

總體而言,人身險行業能否抓住機遇、化解風險以持續健康發展,還有賴於自身能力建設。一是提供高質量風險保障的能力。近期壽險的高增長更多依賴於較高的隱含收益率,但這種比較優勢只是階段性的。在做好“保障”本業的基礎上去追求“派生”的理財功能,這個導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經被反覆論證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期發佈的《關於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也進一步明確了鼓勵險企發展長期保障型產品的導向。更好服務老齡社會的長壽風險管理、醫療保障需求,是人身險行業的立身之基。二是更好的資產管理能力。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保險資金運用餘額中近九成來自人身險業務,讓逐漸增長的資金獲取持續、穩健的投資收益,讓企業資產負債在期限結構、收益和流動性方面更好地匹配起來,對行業長期發展尤爲重要。三是更好地整合關聯服務的能力。保險業要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越來越需要拋棄傳統的經營模式,以敏銳的眼光、創新的思路,推動“保險+”能力的提升,以打造行業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鎖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