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病 找上18歲年輕人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右一)期盼社會大衆走進巴金森病病友的世界,陪他們共同戰勝疾病。(吳瑞美提供)

巴金森病腦部損傷不可逆,阿彩阿嬤透過繪畫堅信唯有內心平靜,才能堅定抗病。(臺大提供)

全臺灣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巴金森病,罹病人數在所有神經病變疾病僅次於失智症,最近臺大醫院出現最年輕發病的病例僅有18歲,巴金森病已非年長者的專利,門診患者約有2成年輕型巴金森病,與基因、家族遺傳有關。

臺灣約有4萬名巴金森患者,病患人數逐年增加,但是實際瞭解疾病的人少之又少。臺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的最新調查發現,逾9成民衆不清楚巴金森病的初期症狀,大多對巴金森病早期症狀的認識僅限於「抖」,導致多數患者確診已是中、晚期。

巴金森病不只是「抖」,初期症狀分爲單側手抖、行走緩慢小碎步、面具臉(臉面無表情)等3種。其中,約有3成患者早期症狀爲走路步態不穩、行動緩慢被人嫌,因此很多民衆輕忽這個問題而延誤就醫。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指出,若是巴金森病延誤治療,恐會加速失去行動(失能)、表達能力的速度,增加合併失智與憂鬱症(失心)的「4失」風險。

主因是巴金森病的腦部功能損傷不可逆,若未及早發現、治療,將會加快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也會造成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據統計,約2至3成患者罹病晚期會出現失智問題,更有43%病患會因疾病惡化而併發憂鬱症。

吳瑞美表示,在門診中常有患者認爲一旦罹病後便無法控制,只能坐等生命消逝,其實現在已有多種巴金森病的治療方式,會根據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延緩疾病惡化。吳瑞美說,只要及早發現、按時回診治療,不論是年輕或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都有機會以最好的方式與病共存。

每位巴金森病患者都有一段發病過往,臺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首次以手繪風插畫製作,以說故事的方式道出巴金森病友的困擾,讓民衆瞭解巴金森病,只要在youtube搜尋「巴金森病四篇章」即可,臺大醫院官網近日內也能看到。

43歲的茹梅(化名)的妹妹在高中確診巴金森病,從小到大肩負照顧妹妹的責任,多年來的照料使她理解照顧病患的辛苦,甚至她一度告訴妹妹「不戀愛、不結婚,以免害到別人」。可是造化捉弄人,茹梅在28歲發現自己容易感到疲累,出現明顯腳抖,經過檢測確診爲巴金森病,茹梅罹病15年來在醫師與家人協助下,與妹妹一起面對疾病衝擊,因而順利與巴金森病和平共處。

現年75歲的病友「阿彩」阿嬤罹病10餘年,她剛罹病時難免怨天尤人,怪老天爲何在她退休、享樂之際,讓她飽受衝擊?後來接受適當治療,阿彩阿嬤重拾畫筆,找回年輕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