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4分還給孩子”沒那麼容易!只要是考試,開放性問題也有考點
前幾天,話題“全網醫生要求把4分還給小學生”衝上了熱搜榜第一,由一道小學數學題開始,網友圍繞着開放性思維和應試標準答案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苦“填鴨式”教育久矣的家長自然是希望孩子通過教育擁有更加開放性、創造性的思維。
但既然是試卷,就有相應的考覈知識點,以及具體的分數。鼓勵孩子開放性思考和踩準考點拿高分之間該如何權衡?
簡單講下本次熱搜的起因經過,一位家長在網上分享了孩子的數學試卷,其中一道題目,給出了一位病人的體溫統計圖標,並提問:“從以上統計圖中,你還能得到什麼信息?”
孩子答道:“這個病人快好了。”卻被老師扣掉了4分。
沒想到,評論區有很多醫務工作者對這位“病人”進行了“會診”,判定他確實快好了,並呼籲:“孩子沒說錯,請把這4分還給他。”
這位家長隨後在評論區公佈了標準答案:學生需要答出,病人從哪天到哪天體溫比較穩定。
這個太難猜到的標準答案,再度引發熱議。
有人認爲數學題,自然是要考覈數學知識以及圖表認知能力,這位學生給出的答案是醫學上的判斷,沒有踩到“得分點”,不得分是正常的。
也有人反駁,儘管從數學層面來看,“這個病人快好了”並非標準答案。但從醫學角度來說,“這個病人快好了”這個答案是正確的。
新課標改革後,學生不僅要會做題,還要會閱讀、懂創新、能在生活化場景中解決實際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師不應該再用學科的框架去束縛學生的發散型思考。
還有網友表示,如果試題不需要學生開放性思考,那就該在題目設置上更加縝密,明確表達訴求。
因爲這道4分的題目,不少家長朋友們曬出了自家孩子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作業,發散了,但分丟了。
仿照課文用“像”寫句子,有學生寫出“我像一隻狗”。但,似乎也說得過去?
照例子寫詞組,有學生用“魚”湊出了所有詞組。
閱讀題“你最喜歡文中的____,因爲_____”,學生回答了“蛋糕,因爲蛋糕很好吃”。
題幹中並未明確,需要填寫人物或是食物,“蛋糕”這個答案自然算不上錯。
這類試題有一個共同的問題,提問的指向並不明確,答案自然也不唯一,甚至有些“跳脫性”的答案也是合理的。
或許這也是家長和孩子們好奇的——這種情況下,“標準答案”真的存在嗎?
小學語文老師書安在教學中遇到過不少開放式試題,孩子們也常常拿着試卷去問他:“這道題我爲什麼被扣分?”他解釋道,只要是試題,即便是開放性試題,也有相應的考覈點。
我們採訪了書安,他將從老師的角度給家長們分享對標準答案、應試能力、開放性思維的看法。
書安
去年某次語文試卷的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題,給了學生一段關於成都大運會的材料,請學生根據材料想別人介紹成都大運會的標誌。
我拿到的評分標準是什麼呢?符合題意即可得分。這就是開放式的。
這道題總的來說是考察學生閱讀中的信息提取能力,語言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看他們是否能把語文學習的內容遷移到其他的情景中。
所以孩子有個別字寫不出來用了拼音,我也不會扣分,因爲這道題考察的不是寫字。
我們閱卷老師會先批閱個十幾二十份,以學生的答題情況作爲評分的參考標準之一,1-5分的答案就會有一個大致的標準。
所以即便是主觀題、開放式試題,只要是試題就有要考覈的知識點和能力。但在小學階段的考覈內容不會超出教材,再往初中、高中,也不會超過考試大綱。
書安
孩子的開放性思考不是隻體現在試卷上,我會把開放性思考的培養放在日常的交流中。比如當學完一篇文章,我都會問他們對於文章裡的人物、故事、情節有沒有新的角度或想法。
但同樣,我也會和孩子們講清楚,考試的時候需要切換成考試的視角,思考出題人的角度,運用平時積累的答題思維和策略。這是很重要的應試能力。
有時候學生覺得自己答對了但沒有分,遇到拿着卷子來問我的,我一般會先問:“你覺得你爲什麼丟分?”
他們會自己開始分析,噢,是不是因爲有三個知識點,但我只答了兩個。其實他們心中也有概念,這些題可能會涉及哪些考點,一道題目如果有3分,那至少應該有幾個知識點。
比如語文試卷中很愛出現的一種題,分析某個句子的表達好在什麼地方。他們也會知道先看修辭手法,再看描寫,最後看結構。這和開放性思考沒關係,就是一種應試能力。
書安
其實真正聰明的孩子不會在試卷上寫這些,關於課文的內容當然可以探討,但他應該對應試這件事有自己的判斷。
不是說在答題時踩得分點他就沒有發散性思考了,只是在考試的時候需要更清楚,現在更重要的是拿到分數。
書安
平時學校的試卷,大概有5分的題,老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任務自己來出。
我每個月都會帶他們閱讀,這類題我就會出:我們最近讀了這幾本書,選一本寫推薦語或是自己的感受。
隨便他寫什麼,只要我感覺到他的確讀了,就可以給一分。在這個基礎上言之有理,語言表達清晰就能得到更多的分。
或者是在期末時,讓他們用繪畫的方式,把這學期在書中認識到的,最喜歡的人物畫出來。這個時候他的訴求也不是拿多少分,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他能輕易的想到對於這個人物的回憶和情感,這肯定比書面寫作業好玩吧。
今年春天,我拍了圍欄上的一枝花,說要送給遠方的朋友。正好早讀又有一些時間,我就帶着大家讀了《贈范曄詩》。
講完後我告訴學生,現在可以根據“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兩句隨便畫什麼圖,隨便送給誰。
那一整天,他們午飯後的時間,或是下課的時間都在畫畫,比平時抄寫詩詞認真多了。有的小朋友畫了快遞箱,箱子裡面有一隻黃色迎春花;也有人畫了一個正在折花的人,腦袋上有個氣泡,裡面是他想念的朋友。
現在的教育中會有越來越多開放性的任務,跨學科的任務。小朋友會在這個過程當中,感受到學習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他們也可以藉助不同的媒介,比如詩歌、日記、插畫,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到自己。
書安
不會。從語文這門科目來說,現在很多試題都非常需要孩子有廣泛的閱讀量和清晰地表達能力。
前段時間我參與的一次閱卷中,我批閱的板塊是閱讀題的“閱讀三”,共 5道小題,24 分。我大約改了一百來份試卷。有一個是24分,不到十個23分左右,最低的只有3分、4分。
23、24分的試卷,我們好幾個閱卷老師看了都會感嘆,寫得太好了。
其中一道題有一個硬性的給分標準,要求學生結合閱讀材料,在回答中提到國家與民族這一層面,這也是這學期語文教材中的一個教學點。只要想到了這一點的學生,幾乎都能拿到20分以上。另外一道題,則是要學生分析作者爲什麼要將文章這樣安排,其實就是要他們分析文章的結構。
現在我們五六年級的試卷,已經在靠近中考和高考改革的內容方向了,題型會越來越綜合。語文更多考察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並且是準確的表達能力。
甚至現在語文也會考察邏輯思維能力,要做分析,做推論。其他學科也會加重文字閱讀的考量。
如果孩子沒有大量廣泛的閱讀,平時沒有經歷過開放性思考的訓練,遇到這種題他真的是懵的。
我們遇到過一道選擇題,需要學生把勇敢、武藝高強、優柔寡斷、細膩敏感等9個人物特點,對應選擇到孫悟空、林黛玉、唐僧、武松等人物上。這就是開放式的,比如說唐僧,他有溫柔,肯定也有堅定。
我有名學生拿着試卷問我,爲什麼自己錯了,我跟他解釋,其實你這樣也是對的。後來他在試卷分析上,用紅筆標註了“老師改錯了”幾個大字。我還給同事講,這孩子還挺有自己思考的。
其實我和他認真溝通的過程中,已經產生了一次新的互動。
他可能會因此知道不同的人對於人物判定有不同的標準,我希望他們不要追求唯一正確的答案,這樣更有利於幫助他有更多的思考,以後的很多事情在他那裡可能會有一種新的可能。
書安
我覺得這是創造性的勞動,創造性的勞動更能帶來自我的認可和價值感、意義感。
當然,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環境,幫助他們培養開放性思維是每個大人都需要做的事情。不只是學校,家庭,還有社會環境。我們很多人都經歷過比較刻板的填鴨式教育,能切身感受到它的確不好,所以我們不想讓現在的小朋友再去經歷了。
書安
作文會有,因爲作文的評分標準中就有卷面整潔、書寫工整這一項。但在修改病句、仿寫句子、閱讀理解中,只要不影響閱卷老師信息提取,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