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上路23年 病患家屬依舊兩頭燒

「我不想在醫院等死,爲什麼我只能看着醫院醜醜的天花板,孤獨死掉?」38歲的年輕癌友五中說,最大的心願是,臺灣能有安寧民宿、度假村,最後的時光希望能在像家、有朋友社羣支持的環境中離開。(鄭鬱蓁攝)

民衆死亡場所比較圖

臺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上路23年,然而,根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僅3778人使用機構的安寧服務,佔比只有4%。醫師憂心,臺灣2025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若不加速翻轉醫療資源集中醫院現象,安寧病房更加一牀難求,病患與家屬經濟負擔與身心煎熬恐愈演愈烈。

當病患生命即將走到盡頭,醫院多會建議家屬將病患帶回家,問題是家屬可能因工作,無法照料病人,此時,機構式安寧照護可提供協助。花蓮慈濟家庭醫學科緩和醫療科主任謝至鎠指出,未來大部分高齡者都會住進長照機構,機構將成爲許多人最後一個居所。

然而,目前國內提供安寧緩和服務的機構,包括老人安養、養護機構、護理之家,至於長照機構於111年纔開放「住宿式長照機構」加入,全臺總計僅130家。

「只是肺部感染,就要請假接媽媽送急診,到了醫院也沒用,因爲根本沒有牀,反而累死全家,這樣的狀況無限輪迴。」照顧者陳小姐無奈地說,媽媽有點不舒服,就會接到安養機構電話,家人須輪流請假陪就醫,且到了醫院,醫師也沒辦法好好的診療,她感嘆,爲何不能在一個地方好好的終老、離開?

謝至鎠表示,在許多機構中,一有肺炎、泌尿道感染,就要送醫、住院,因醫院和機構沒有人力陪病,家屬得要請假陪同,且機構還不能退房,等於兩邊付錢外,醫院端還要再請看護。再者,雖已開放住宿機構可申請安寧療護服務,實際上機構根本不敢做,「有狀況沒有送醫,萬一被家屬罵怎麼辦?」他強調,讓醫療資源進入機構,才能讓病患善終。

另名70多歲食道癌末期的吳先生,病程快速惡化,隨時都要和世界道別,卻仍在一般病房排隊等待大醫院的安寧病房…。對此,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程劭儀表示,醫學中心原本就牀位吃緊,安寧病房同樣是一牀難求,像吳先生這樣癌末案例相當普遍,她們雖然有心,但也束手無策。

健保署長石崇良坦言,機構裡躺着的老人,就醫光是要上擔架就很難,還可能在擡上擡下過程中撞破皮,就算到了醫院,也只能在候診區外等醫生看診,這些都是對人性尊嚴的打擊,所以政策上應「把醫療服務送進去」,健保署接下來要做的可以是將服務送入銀髮宅、養生村等,讓真正老有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