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箱塵封超過70年!陳澄波收藏珍貴畫作首曝光「照亮臺灣藝術史」

暗箱塵封超過70年!陳澄波珍貴畫作曝光「照亮臺灣藝術史」。(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畫家陳澄波(1895-1947)在臺灣藝術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然而過去因爲歷史因素,至少遲到了半個世紀才讓世人認識他。而他在「暗箱」塵封超過70年收藏的珍貴作品,由陳澄波後裔悉心保存及修復,當時陳家長輩特別交代「千萬不能曝光!」擔心讓更多人受到白色恐怖牽連。如今風氣自由開放,特別在國父紀念館舉行「線條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展」首度展出曝光!

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國立國父紀念館攜手合作,舉行「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集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文學館及多位藏家,出借114組件作品才促成這項展覽。

▲當時白色恐怖時期,陳家長輩特別交代「這些東西千萬別曝光!」(圖/記者林育綾攝)

文化部鄭麗君提到,陳澄波是臺灣很重要的畫家、美術運動者,不但推動七星畫壇臺南美術協會等,引領了臺灣美術現代化風潮;但過去因爲歷史因素(白色恐怖時期),至少遲了半個世紀,一直到1979年才首度舉行陳澄波遺作展,讓世人得以認識這位重要的藝術家,「這遲到的認識,即使是21世紀臺灣,我們都應該要補課。」

而陳澄波收藏的珍貴作品塵封超過70年,如今與世人見面是「照亮臺灣的藝術史」,自她上任文化部長以來持續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不僅是因爲這也是世界藝術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更希望帶動整個社會來重新認識我們的藝術史,用寬廣的視野心靈,擁有「觀看歷史的能力」,就更能明白怎麼往前走。

史博館策展蔡耀慶博士、文化部長鄭麗君合影。(圖/記者林育綾攝)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也提到,要保存和修復這些畫作,並不是一個普通家庭能做的事,很高興在70多年後,這些可以成爲國家重要的資產。

他還透露,父親房間有個大型衣櫃夾層上還有一個暗箱,裡面放了60至70件的書畫水墨,當時由於白色恐怖,阿嬤特別交代「這些東西千萬別曝光!」擔心曝光後,上頭留下「落款」的文人們會遭到牽連。但如今社會風氣不同了,他決定把這些畫作全面修復,向世人展示!

這些書畫作品不僅是陳澄波先生的藏品,同時也是濃縮着20世紀初期一位藝術家的交遊狀況,藉此可以看見臺灣美術發展的多元特質

▲▼現場還有「畫作觸覺體驗區」。(圖/記者林育綾攝)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新田表示,在史博館承辦的「從線條到網絡-陳澄波書畫收藏展」裡,藉由過往陳澄波的書畫交誼路徑,以筆墨精神梳理近現代臺灣美術發展的三條脈絡:本地、中國、日本。以陳澄波收藏爲經、交流爲緯,分成線條演繹、書法教育、諸羅文風、上海、東瀛的交遊五大主題,透過翰墨緣分,呈現出陳澄波三地書畫家的互動網絡,是一次特別的臺灣美術史再詮釋方式,期待對臺灣藝術史學開啓新的視野。

國立國父紀念館館長樑永斐也分享,這是中山國家畫廊展期最長展覽,充分顯示文化部對本次展覽的重視。藝術史的重建趕不上藝術家的凋零,因此重建臺灣藝術史相當重要,除了已經過往的藝術家須加快腳步將予以重建,現在的藝術家也需給予支持。

陳澄波以西畫聞名於世,但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陳守愚爲前清秀才),加之受到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教育,讓他得以接觸書畫作品,從中觀察不同畫家處理線條的特色,而轉之應用在作品之中,以此作爲處理肌理的手法,讓他的筆觸擁有強烈的線條美感。線條美感來自書法的練習,書法習作札下的根基,對他一生的繪畫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研究陳澄波的美感養成與創作歷程,其對書畫線條的學習,以及人際網絡交流對其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展】展覽時間:2019年11月22日-2020年2月8日展覽地點: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日,上午9時至下午6時